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间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

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郝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

及年以过立,言悟日多,常恨时无同好,可与言者。维东海徐坚,晚与之遇,相得甚欢,虽古者伯牙之识锺期,管仲之知鲍叔,不是过也。复有永城朱敬则、沛国刘允济、义兴薛谦光、河南元行冲、陈留吴兢、寿春裴怀古,亦以言议见许,道术相知。所有扬榷,得尽怀抱。每云:“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知我者不过数子而已矣。”

这首诗出自《史通·内篇·自叙》,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和思想观点的总结。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以及相应的译文:

  1. 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间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
    注释:如同一代的史书,分为几家,其中的一些杂记小书,又在各种说法之间竞争和较量,无不深入研究、钻探、穿凿,以期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2. 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
    注释:由于从小接触书籍,喜欢谈论道理和名理,他所领悟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悟,不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获得的。

  3. 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
    注释:因此,在童年时期,阅读《汉书》和《后汉书》,就感到奇怪,为何《前汉书》不应有《古今人表》,而《后汉书》应该为更始帝立纪。

  4. 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
    注释:当时的人们听到这些见解后,都认为他是小孩子有什么资格去评论前代的智者。

  5. 于是郝然自失,无辞以对。
    注释:于是他感到非常尴尬,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回应。

  6. 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
    注释:后来他看到了《张衡传》和《范晔集》,果然认为这两部史书是错误的。

  7. 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
    注释:其中有与古人相吻合之处,实在是不胜枚举。

  8. 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
    注释:他才意识到,一般的世俗之人,难以与他交流。

  9. 凡有异同,蓄诸方寸。
    注释:对于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他都在心里默默地保留着。

  10. 及年以过立,言悟日多,常恨时无同好,可与言者。
    注释:到了成年之后,他的领悟日益增多,常常遗憾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与他交流。

  11. 维东海徐坚,晚与之遇,相得甚欢,虽古者伯牙之识钟期,管仲之知鲍叔,不是过也。
    注释:只有东海的徐坚能够与他相遇,并且相处得很好,就像古代的俞伯牙能够识别钟子期的才华,管仲能够了解鲍叔的才能一样。

  12. 复有永城朱敬则、沛国刘允济、义兴薛谦光、河南元行冲、陈留吴兢、寿春裴怀古,亦以言议见许,道术相知。
    注释:还有永城的朱敬则、沛国的刘允济、义兴的薛谦光、河南的元行冲、陈留的吴兢、寿春的裴怀古等,也因为言论被赏识,彼此在道术上相互了解。

  13. 所有扬榷,得尽怀抱。
    注释:他们之间的讨论使得自己所有的见识都能尽情地表达出来。 “扬榷”一词在这里指的是广泛深入地探讨问题。

  14. 每云:“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知我者不过数子而已矣。”
    注释:他常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围绕在他周围。在四海之内,理解我的人不会超过这几个孩子。”

赏析:
这首诗是刘知幾对自己学术思想的一次总结与反思。通过对历代史书的评价,表达了他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知识分享的重视。诗中体现了刘知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同时也反映了他谦虚好学的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