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仲尼以睿圣明哲,天纵多能,睹史籍之繁文,惧览之者之不一,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以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入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迄于周。其文不刊,为后王法。自兹厥后,史籍逾多,苟非命世大才,孰能刊正其失?嗟予小子,敢当此任!其于史传也,尝欲自班、马已降,讫于姚、李、令狐、颜、孔诸书,莫不因其旧义,普加厘革。但以无夫子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致惊末俗,取咎时人,徒有其劳,而莫之见赏。所以每握管叹息,迟回者久之。非欲之而不能,实能之而不敢也。

既朝廷有知意者,遂以载笔见推。由是三为史臣,再入东观。每惟皇家受命,多历年所,史官所编,粗惟纪录。至于纪传及志,则皆未有其书。长安中,会奉诏预修《唐史》。及今上即位,又敕撰《则天大圣皇后实录》。凡所著述,尝欲行其旧议。而当时同作诸士及监修贵臣,每与其凿枘相违,龃龉难入。故其所载削,皆与俗浮沉。虽自谓依违苟从,然犹大为史官所嫉。嗟乎!虽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郁怏孤愤,无以寄怀。必寝而不言,嘿而无述,又恐没世之后,谁知予者。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

《史通·内篇·自叙第三十六》原文与译文

原文:昔仲尼以睿圣明哲,天纵多能,睹史籍之繁文,惧览之者之不一,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以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入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迄于周。其文不刊,为后王法。自兹厥后,史籍逾多,苟非命世大才,孰能刊正其失?嗟予小子,敢当此任!其于史传也,尝欲自班、马已降,讫于姚、李、令狐、颜、孔诸书,莫不因其旧义,普加厘革。但以无夫子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致惊末俗,取咎时人,徒有其劳,而莫之见赏。所以每握管叹息,迟回者久之。非欲之而不能,实能之而不敢也。

译文:孔子(仲尼)是一位睿智且富有才能的圣人,他天生聪明并具有许多能力,他看到史书繁杂的内容,担心读者无法全部阅读,所以他删减了《诗经》为三百一十五篇,整理了《史记》以修订《春秋》,解释《易经》以排斥其他学说,阐述《职方》以废除九州的名称,讨论古代的经典文献,从唐尧开始直到周朝。他的作品是不可磨灭的,对后来的君王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那时起,史书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天赋和才能的人,谁又能纠正这些错误呢?唉,我这样的年轻人,怎敢承担这个责任!我在历史典籍方面,曾试图对班固、司马迁等人的著作进行修改,一直到姚察、李延寿、令狐德棻、颜师古和孔子等人的著作,没有不根据他们原有的意义进行改革的。但是因为我没有老师的名义,却要模仿老师的所作所为,恐怕会震惊当时的风俗,招致人们的责备,白白付出劳动,却没有得到赏识。所以我常常拿着笔叹息,徘徊不前。这不是我不想要去做,而是实际上能够做到却不敢去做啊。

注释:

  1. 仲尼 - 指孔子(Confucius),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2. 睿圣明哲 - 指的是孔子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明智的决策能力。
  3. 天纵多能 - 形容一个人天赋极高,具备多种才能。
  4. 睹史籍之繁文 - 看到史书内容繁多复杂。
  5. 班、马 - 指班固和司马迁,均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6. 唐、虞 - 指唐尧和虞舜,是中国传说中最早的两个帝王时期。
  7. 《史通》 - 刘知几的著作,是一部关于史学批评和理论的著作。
  8. 外篇 - 《史通》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史官制度及史籍源流。
  9. 内篇 - 《史通》的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对史家体例和编撰方法的探讨。

赏析:

《史通·内篇·自叙》是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自己学术生涯的反思之作。文章开篇提到孔子,突出了孔子在史学上的卓越成就,并通过孔子对史书的不同处理方式来引出自己对史籍编纂的看法和态度。

刘知几通过对比孔子对史籍的处理和他个人的学术经历,表达了他对史家责任的认识。他认为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正确处理史籍中的错误。这种观点强调了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即确保史书的质量和可靠性。

文章还体现了作者谦虚谨慎的态度。他虽然才华横溢,但在提及自己对史家的期待时,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野心或成就,而是用“敢当此任”来委婉地表达自己愿意承担这份责任。这种谦逊和自知之明体现了刘知几作为史学家的高尚品德。

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刘知几的深厚史学功底,也反映了他对史学界现状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望,刘知几展示了一个史学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