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属文,其体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异彩,后来祖述,识昧圆通,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刘勰《文心》生焉。

若《史通》之为书也,盖伤当时载笔之士,其义不纯。思欲辨其指归,殚其体统。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自《法言》已降,迄于《文心》而往,固以纳诸胸中,曾懘不芥者矣。

夫其为义也,有与夺焉,有褒贬焉,有鉴诫焉,有讽刺焉。其为贯穿者深矣,其为网罗者密矣,其所商略者远矣,其所发明者多矣。盖谈经者恶闻服、杜之嗤,论史者憎言班、马之失。而此书多讥往哲,喜述前非。获罪于时,固其宜矣。犹冀知音君子,时有观焉。尼父有云:“罪我者《春秋》,知我者《春秋》。”抑斯之谓也。

这首诗是《史通·内篇·自叙》的开篇,作者通过“史通”这一主题展开,阐述了对历史书写的看法和评价。

诗句翻译和注释:

  • 史通·内篇·自叙第三十六:这是《史通》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在这里总结了自己的写作理念和目的。
  • 词人属文,其体非一:指作者写书时,文体多样。
  • 譬甘辛殊味,丹素异彩:比喻文章如同不同味道的食物和色彩斑斓的颜料,各有特色。
  • 后来祖述,识昧圆通:后人在学习、继承中,往往因为理解不透彻而产生误解或偏见。
  • 家有诋诃,人相掎摭:家人之间相互指责,互相攻击。
  • 刘勰《文心》生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了这篇文章。
  • 若《史通》之为书也,盖伤当时载笔之士:如果《史通》这本书,是在感叹当时那些记录历史的人,他们的观点并不纯正。
  • 思欲辨其指归,殚其体统:作者想要辨别出历史书写的真正含义,并全面地理解。
  • 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虽然《史通》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历史,但书中所包含的内容,上至治国之道,下至人伦道德,无所不包。
  • 夫其为义也,有与夺焉,有褒贬焉,有鉴诫焉,有讽刺焉:其写作的目的包含了赞美、批评、警示、嘲讽等多重意义。
  • 其为贯穿者深矣,其为网罗者密矣:其所涵盖的内容非常深入,其所编织的网非常细致。
  • 其所商略者远矣,其所发明者多矣:其所讨论的范围很广,其所揭示的道理非常多。
  • 盖谈经者恶闻服、杜之嗤,论史者憎言班、马之失:对于谈论经书的人来说,讨厌听到服虔、杜预的讥讽,对于论述历史的人来说,憎恨说班固、司马迁的错误。
  • 而此书多讥往哲,喜述前非:而这本书常常批评古代的圣贤,喜欢揭露他们的过失。
  • 获罪于时,固其宜矣:因为这样的言论,作者在当时可能会受到处罚,这是理所当然的。
  • 犹冀知音君子,时有观焉:希望有能理解他的人,能够欣赏他的书。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史通》一书的概述,展示了作者对历史书写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态度。他不仅关注历史的客观记录,更注重历史的主观解读和价值判断。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因此作者在《史通》中多次批评那些只追求历史事实而不加分析的史学观念。

作者在诗歌中也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度理解,认为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载,更是一种文化、思想、道德的反映。这种认识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因此使得《史通》成为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这首诗通过对《史通》一书的概述,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书写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史的独到见解。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因此使得《史通》成为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