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誓序》云:“汤伐桀,战于鸣条。”又云:“汤放桀于南巢,唯有惭德。”
而《周书·殷祝》篇称“桀让汤王位”云云。此则有异于《尚书》。如《周书》之所说,岂非汤既胜桀,力制夏人,使桀推让,归王于己。盖欲比迹尧、舜,袭其高名者乎?又案《墨子》云:汤以天下让务光,而使人说曰:汤欲加恶名于汝。
务光遂投清泠之泉而死。汤乃即位无疑。然则汤之饰让,伪迹甚多。考墨家所言,雅与《周书》相会。夫《书》之作,本出《尚书》,孔父截剪浮词,裁成雅诰,去其鄙事,直云“惭德”,岂非欲灭汤之过,增桀之恶者乎?其疑五也。
夫《五经》立言,千载犹仰,而求其前后,理甚相乖。何者?称周之盛也,则云三分有二,商纣为独夫;语殷之败也,又云纣有臣亿万人,其亡流血漂杵。
诗句:
”`
汤伐桀,鸣条之战显英勇。
汤放桀,南巢之囚愧德量。
《周书》言,桀让王位意难平。
译文:
《尚书·汤誓》记载:“汤讨伐桀,在鸣条与桀作战。”又说:“汤将桀流放到南巢,想到自己作为臣子对待君主感到惭愧。”而《周书·殷祝》篇称“桀把王位让给汤”。这种描述与其他文献的记载不符,令人疑惑。《墨子》也提及此事,认为汤以天下让务光,但有人却指责汤想给自己加恶名于桀前。最终,汤无疑虑地即位,显示出他的虚伪行为。
注释:
- 《尚书》: 古代中国的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商朝的历史和帝王言行。
- 《周书》: 古代中国的另一种儒家经典,记载周朝的历史和文献。
- 《墨子》: 另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 《汤誓》: 又称《汤诰》,是商汤王讨伐夏桀时发布的一篇誓词。
- 《周书·殷祝》: 记载周朝时期对殷商历史事件的叙述。
赏析:
此诗通过对比《尚书》与《周书》中关于桀的描述,指出了两部文献在记述同一事件时的明显差异。同时,通过对《墨子》的引述,诗人质疑了汤的谦让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这种质疑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也体现了对当时政治权力斗争和社会伦理观念的深刻思考。此外,诗人还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试图揭示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复杂性格,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