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若强颜苟视,怀疑不去,大则类卫伋之诛,小则同楚建之逐,虽欲勿让,君亲其立诸?且太王之殂,太伯来赴,季历承考遗命,推让厥昆。太伯以形质已残,有辞获免。原夫毁兹玉体,从彼被发者,本以外绝嫌疑,内释猜忌,譬雄鸡自断其尾,用获免于人犠者焉。又案《春秋》,晋士蒍见申生之将废也,曰:为吴太伯,犹有令名。斯则太伯、申生,事如一体。直以出处有异,故成败不同。若夫子之论太伯也,不美其因病成妍,转祸为福,斯则当矣。如云“可谓至德”者,无乃谬为其誉乎?其疑九也。
《尚书·金縢》篇云:“管、蔡流言,公将不利于孺子。”《左传》云:“周公杀管叔而放蔡叔,夫岂不爱,王室故也。”案《尚书·君奭》篇《序》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斯则旦行不臣之礼,挟震主之威,迹居疑似,坐招讪谤。虽奭以亚圣之德,负明允之才,目睹其事,犹怀愤懑。况彼二叔者,才处中人,地居下国,侧闻异议,能不怀猜?原其推戈反噬,事由误我。而周公自以不諴,遽加显戮,与夫汉代之赦淮南,明帝之宽阜陵,一何远哉!斯则周公于友于之义薄矣。而《书》之所述,用为美谈者,何哉?其疑十也。
这首诗的大意是关于太王逝世后, 太伯为了躲避猜忌和嫌疑而选择逃亡,季历继承王位时推让给太伯。后来,管叔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即指太伯。但周公认为太伯无罪,反而加罪于管叔,这被孔子认为是不公的。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示了古代兄弟之间的猜忌、误解和权力斗争。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与背叛的复杂看法,以及个人在权力面前必须保持警惕的心态。同时,它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变和矛盾,以及人们在面对压力和诱惑时的抉择。
诗歌也体现了《尚书·君奭》篇中的观点:“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高兴。”这句话表明了召公对周公的不满和担忧。然而,诗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召公具体说了什么内容,只是提到了召公的态度,让我们无法得知具体的情节。
《疑古第三》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道德困境。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