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

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武成》之篇,吾取其二三简。推此而言,则远古之书,其妄甚矣。岂比夫王沈之不实,沈约之多诈,若斯而已哉。

这首诗是《史通·外篇·疑古第三》中的第一段,作者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历史书,提出了对古代历史书写的质疑,认为古代的历史记录过于简略,缺乏详细的记载。

诗句:

  1.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史书编写风格的观点,他认为古代的历史编写过于简略,没有详细描绘事件。
  2. “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 这句话说明了作者对古代历史理解的困难,他认为尽管古代的历史书籍语言典雅,但是其中的道理难以理解,而且古代的书籍中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观点,需要仔细研究和比较。
  3. “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 这句话描述了作者对于历史书籍类型的看法,他认为远古时期的史书和近现代的史书在繁简、详略上有所不同,而且它们的写作方向也不同。
  4. “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 这句话解释了作者对于近古史书的看法,他认为近古的史书虽然详细完备,但缺乏甄选,导致学者看到一个国家的政策,就会发现好和坏都有,看到一个君主的能力,就会发现贤者和愚者的比例大致相等。
  5. “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 这句话说明了作者对于远古史书的看法,他认为远古的史书只是粗略地列出了一些重要的纲目,并且尽量保持对某些事情的赞誉和忌讳。从整体上看,远古时期的书籍中有很多内容被隐藏了。如果让汉代、魏代、晋代、宋代的君王出生在上一个时代,或者上古时期的尧帝、舜帝、大禹、商汤等君主出生在中叶,那么让史官重新写一本关于这些君王和帝王的书,并详细叙述当时的情况,比较他们的优点和缺点,那将是不可估量的结果。
  6. “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武成》之篇,吾取其二三简。推此而言,则远古之书,其妄甚矣。岂比夫王沈之不实,沈约之多诈,若斯而已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史书真实性的看法,他认为古代的历史学家像轮扁一样批评了古代史书中的糟粕之处,孔子也提到了他的传记中有疑惑的地方,而孟子则说:相信所有的书都不如不去相信它。《武成》这篇文章,我选取了其中的两三简作为参考。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的史书是非常不真实的。这与王沈的不实以及沈约的欺诈相比,也只是差强人意而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