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孔宣父以大圣之德,应运而生,生人以来,未之有也。故使三千弟子、七十门人,钻仰不及,请益无倦。然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间切磋酬对,颇亦互闻得失。何者?睹仲由之不悦,则矢天厌以自明;答言偃之弦歌,则称戏言以释难。斯则圣人之设教,其理含弘,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受屈。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嗟夫!古今世殊,师授路隔,恨不得亲膺洒扫,陪五尺之童;躬奉德音,抚四科之友。而徒以研寻蠹简,穿凿遗文,菁华久谢,糟粕为偶。遂使理有未达,无由质疑。是用握卷踌躇,挥毫悱愤。傥梁木斯坏,魂而有灵,敢效接舆之歌,辄同林放之问。但孔氏之立言行事,删《诗》赞《易》,其义既广,难以具论。今惟摭其史文,评之于后。

【注释】

  1. 史通:即《史通》,是唐代史学理论家、史学批评家刘知几所著的一部史学专著。
  2. 外篇:指书中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史官修史的准则和方法。
  3. 惑经:即《惑经》一文,讨论了儒家经典中的一些疑惑和问题。
  4. 孔宣父:孔子,尊称其为“宣父”。
  5. 大圣之德:圣人的崇高道德。
  6. 应运而生:顺应时势而生。
  7. 三千弟子:指孔子门下有三千个学生。
  8. 七十门人:指孔子门下有七十位学生。
  9. 钻仰不及:形容学生们对孔子学问的敬仰和追求。
  10. 请益无倦:指学生们不断地向孔子请教,没有厌倦感。
  1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一概而论。
  12. 切磋酬对:互相切磋和辩论。
  13. 睹仲由之不悦:看到子路不高兴的样子。
  14. 矢天厌:发誓要厌弃苍天。
  15. 答言偃之弦歌:回答言偃弹奏琴歌的情景。
  16. 戏言以释难:用玩笑的话来化解难题。
  17. 圣人之设教:圣人的教育方式。
  18. 文过饰非:掩盖错误,美化事实。
  19. 庸儒末学:平庸的学者,没有学问的人。
  20. 文过饰非:掩盖错误,美化事实。
  21. 五尺之童:五尺高的儿童,比喻年轻的学生。
  22. 四科之友:四种才能的学生。
  23. 研寻蠹简:研究古代的书籍。
  24. 穿凿遗文:对古代书籍进行错误的解读和注解。
  25. 菁华久谢:精华部分被遗忘或丢弃。
  26. 糟粕为偶:糟粕成为了次要的,不值得重视的东西。
  27. 梁木斯坏:比喻人的生命力有限,就像梁木一样腐朽。
  28. 魂而有灵:指死后的灵魂仍然活着,能够感受到外界的事物。
  29. 接舆之歌:接舆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隐士,他唱的歌曲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和抗议。
  30. 林放之问:林放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提出的问题是关于礼的。
  31. 孔氏之立言行事:孔子的行为和言论。
  32. 删《诗》赞《易》:孔子编辑《诗经》并为《周易》作注。
  33. 难以具论:难以详细论述。
  34. 摭其史文:摘录其中的部分内容。
  35. 后:这里指的是后人对历史的评价和理解。

【赏析】
本诗是对《史通·外篇·惑经第四》的逐句解读,其中包含了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深刻理解和评价。通过逐句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学术观点,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历史和学术的严谨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