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赵孟以无辞伐国,贬号为人;杞伯以夷礼来朝,降爵称子,虞班晋上,恶贪贿而先书;楚长晋盟,讥无信而后列。此则人伦臧否,在我笔端,直道而行,夫何所让?奚为齐、郑及楚,国有弑君,各以疾赴,遂皆书卒?夫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凡在含识,皆知耻惧。苟欺而可免,则谁不愿然?且官为正卿,反不讨贼;地居冢嫡,药不亲尝。遂皆被以恶名,播诸来叶。必以彼三逆,方兹二弑,躬为枭獍,则漏网遗名;迹涉瓜李,乃凝脂显录。嫉恶之情,岂其若是?其所未谕一也。
又案齐荼野幕之戮,事起阳生。楚灵乾溪之缢,祸由观从。而《春秋》捐其首谋,舍其亲弑,亦何异鲁酒薄而邯郸围,城门火而池鱼及。必如是,则邾之阍者私憾射姑,以其君卞急而好洁,可行欺以激怒,遂倾瓶水以沃庭,俾废炉而烂卒。斯亦罪之大者,奚不书弑乎?其所未谕二也。
诗句:何者?赵孟以无辞伐国,贬号为人;杞伯以夷礼来朝,降爵称子,虞班晋上,恶贪贿而先书;楚长晋盟,讥无信而后列。此则人伦臧否,在我笔端,直道而行,夫何所让?奚为齐、郑及楚,国有弑君,各以疾赴,遂皆书卒?夫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凡在含识,皆知耻惧。苟欺而可免,则谁不愿然?且官为正卿,反不讨贼;地居冢嫡,药不亲尝。遂皆被以恶名,播诸来叶。必以彼三逆,方兹二弑,躬为枭獍,则漏网遗名;迹涉瓜李,乃凝脂显录。嫉恶之情,岂其若是?其所未谕一也。又案齐荼野幕之戮,事起阳生。楚灵乾溪之缢,祸由观从。而《春秋》捐其首谋,舍其亲弑,亦何异鲁酒薄而邯郸围,城门火而池鱼及。必如是,则邾之阍者私憾射姑,以其君卞急而好洁,可行欺以激怒,遂倾瓶水以沃庭,俾废炉而烂卒。斯亦罪之大者,奚不书弑乎?其所未谕二也。
译文:这是关于史通外篇惑经第四的内容。何者?赵孟因为没有理由讨伐国家,所以贬低他的封号称为人;杞伯因为以夷礼前来朝见,就降低他的爵位称为子;虞班和晋上的事情,厌恶贪财贿利而先记载;楚国的长子和晋国结盟,讥讽他没有信用而列在后面。这些都是关于人伦道德的是非好坏,都在我笔下评判,我直接按照公正的原则行事,为什么要有让步?为什么只有齐国、郑国和楚国都有弑君的事件,却都以疾病为由,最终都被书写死亡?臣子杀害他们的君主,子女杀害他们的父亲,凡是有血有肉的人都应该知道羞耻恐惧。如果欺骗就能免于惩罚,那么谁会不愿意这样做?况且作为朝廷的官员,他反而不去讨伐贼寇;作为国君的亲属,他却没有亲自品尝过毒药。结果都被加上了坏名声,这些记录流传到下一代。嫉恶如仇的情感,怎么会是这样?这是他所不明白的一点。又例如齐荼野幕的杀戮,起因于杨生的阴谋;楚国灵溪的吊死,祸端来自于王观的行为。然而在《春秋》中,却将首要的谋害者抛弃,舍去亲受杀父之辱的人。这与鲁酒薄而邯郸围,城门起火而池鱼及的情况有何不同?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邾国的守门人因为自己的君主急于求快而喜欢洁净,就通过激怒的方式向井中倾倒瓶中的水浇在地上,导致君主被废掉炉子而被烧死了。这也是一种最大的罪恶,为什么不书写他被杀的事实呢?这是他所不明白的第二点。
赏析:这段文字是对于历史事件的评论和分析。作者通过列举赵孟、杞伯、虞班和晋上等人的例子,指出他们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失误和错误。作者认为,这些行为都是违背人伦道德的,应该受到谴责。同时,作者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如齐荼野幕之戮、楚国灵溪的吊死等,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态度。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比鲁酒薄而邯郸围、城门起火而池鱼及等事件,表达了他对历史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总的来说,这段文字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启示性,对于读者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具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