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案:宋襄公执滕子而诬之以得罪,楚灵王弑郏敖而赴之以疾亡,《春秋》皆承告而书,曾无变革。是则无辜者反加以罪,有罪者得隐其辜,求诸劝戒,其义安在?而左丘明论《春秋》之义云:“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善人劝焉,淫人惧焉。”其虚美二也。

又案,《春秋》之所书,本以褒贬为主。故《国语》晋司马侯对其君悼公曰:“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公曰:“孰能?”对曰:“羊舌肸习于《春秋》。”至于董狐书法而不隐,南史执简而累进,又甯殖出君,而卒之犹名在策书。故知当时史臣各怀直笔,斯则有犯必死,书法无舍者矣。自夫子之修《春秋》也,盖他邦之篡贼其君者有三,本国之弑逐其君者有七,莫不缺而靡录,使其有逃名者。而孟子云:“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无乃乌有之谈欤?

《史通·外篇·惑经第四》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著的《史通》一书中的章节。此文主要讲述了《春秋》作为一部史书,其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原则及意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该文章逐句翻译与注释:

  1. 原文:又案:宋襄公执滕子而诬之以得罪,楚灵王弑郏敖,而赴之以疾亡。春秋皆承告而书,曾无变革。是则无辜者反加以罪,有罪者得隐其辜,求诸劝戒,其义安在?而左丘明论《春秋》之义云:“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善人劝焉,淫人惧焉。其虚美二也。

  2. 注释

  • 《春秋》是以褒贬为主的史书。其中,“承告”指的是按照事实如实记载,“无变”表示没有改变事件的本质。
  • “无罪者反加罪名,有罪者得以隐匿罪行”,反映了《春秋》对于不义行为的强烈谴责和道德规范的维护。
  1. 原文:又案,《春秋》之所书,本以褒贬为主。(《春秋》的记录,主要是为了表达褒贬)故《国语》晋司马侯对其君悼公曰:“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公曰:“孰能?”对曰:“羊舌肸习于《春秋》。”至于董狐书法而不隐,南史执简而累进,又甯殖出君,而卒之犹名在策书。

  2. 注释

  • 这里提到的“善行”和“恶戒”是对《春秋》中记录人物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强调正义与邪恶的区别。
  • 孔子修《春秋》,意在通过记事来警示世人,使人们遵循道德规范。
  1. 原文:自夫子之修《春秋》也,盖他邦之篡贼其君者有三,本国之弑逐其君者有七,莫不缺而靡录,使其有逃名者。而孟子云:“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无乃乌有之谈欤?(自从孔子修《春秋》以来,各国篡位的国君有三起,本国被弑的国君有七起,都没有详细记录。这使得那些逃避责任的人有了可乘之机。孟子说:“孔子完成《春秋》,让乱臣贼子感到恐惧。”这不是空穴来风吗?)

  2. 注释

  • 孔子修《春秋》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的记载来警告后人,防止类似的篡位与弑君事件发生,同时弘扬道德伦理。
  • 孟子的言论反映出孔子修《春秋》后的社会效果,即能够对不良现象产生震慑。

刘知几通过分析《春秋》中的历史记载,揭示了古代史书在记录历史事件时所蕴含的道德训诫和教化功能。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孔子修《春秋》的深远影响,也反映了古代史学在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