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曰:王劭《齐志》,多记当时鄙言,为是乎?为非乎?对曰: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所以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自汉已降,风俗屡迁,求诸史籍,差睹其事。或君臣之目,施诸朋友;或尊官之称,属诸君父。曲相崇敬,标以处士、王孙;轻加侮辱,号以仆父、舍长。
亦有荆楚训多为夥,庐江目桥为圯。南呼北人曰伧,西谓东胡曰虏。渠、们、底、个,江左彼此之辞;乃、若、君、卿,中朝汝我之义。斯并因地而变,随时而革,布在方册,无假推寻。足以知甿俗之有殊,验土风之不类。
然自二京失守,四夷称制,夷夏相杂,音句尤媸。而彦鸾、伯起,务存隐讳;重规、德棻,志在文饰。遂使中国数百年内,其俗无得而言。
诗句
或问曰:王劭《齐志》,多记当时鄙言,为是乎?为非乎?
- “或”表示提问者。
- “问曰”表明提问的行为。
- “王劭《齐志》”,指的是王劭所著的《齐志》。
- “多记当时鄙言”,说明这部作品记录了许多当时的粗俗话语。
- “为是乎?为非乎?”是对这种观点的评价,询问其正确性。
对曰: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所以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 “对曰”表明回答者。
- “古往今来”,指古代和现代。
- “名目各异”,意思是名称或分类有所不同。
- “区分壤隔,称谓不同”,意味着地理区域和语言的不同导致了称呼的差异。
- “所以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说明这些差异体现在不同的地区方言和传统习惯上,以及儒家经典等文献中。
自汉已降,风俗屡迁,求诸史籍,差睹其事。
- “自汉”指从汉代开始。
- “风俗屡迁”,意味着随着时间的变化,风俗习惯也有所变动。
- “求诸史籍”指通过考察史书来了解这些变化。
- “差睹其事”,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这些变化。
亦有荆楚训多为夥,庐江目桥为圯。南呼北人曰伧,西谓东胡曰虏。渠、们、底、个,江左彼此之辞;乃、若、君、卿,中朝汝我之义。斯并因地而变,随时而革,布在方册,无假推寻。足以知甿俗之有殊,验土风之不类。
- “亦有”表示还有。
- “训多为夥”,意思是荆楚地区的很多习俗被记录下来了。
- “目桥为圯”,即把桥名写作“圯”。
- “南呼北人曰伧,西谓东胡曰虏”,南方人称北方人为“伧”,“西谓东胡曰虏”,这是中原人对东部少数民族的蔑称。
- “渠、们、底、个,江左彼此之辞;乃、若、君、卿,中朝汝我之义”,分别指南方和北方的语言习惯。
- “斯并因地而变,随时而革”,这些习惯和说法都是根据地理位置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然自二京失守,四夷称制,夷夏相杂,音句尤媸。
- “然自”表示转折。
- “二京失守”,指的是东汉末年洛阳和长安的沦陷。
- “四夷称制”,指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统治四方。
- “夷夏相杂”,是指夷狄文化和华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
- “音句尤媸”,意为发音和句子变得难以辨认。
而彦鸾、伯起,务存隐讳;重规、德棻,志在文饰。遂使中国数百年内,其俗无得而言。
- “而彦鸾、伯起”指的是司马光等人。
- “务存隐讳”,强调保留一些隐晦的记载。
- “重规、德棻”,指的是李德林等人。
- “志在文饰”,他们的目的是美化文字,掩盖事实。
- “遂使中国数百年内,其俗无得而言”,由于他们的努力,中国的风俗习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用简单的言辞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