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一条)
昔贾谊上书,晁错对策。皆有益军国,足贻劝戒。而编于汉史,读者犹恨其繁。如《隋书·王劭、袁充》两传,唯录其诡辞妄说,遂盈一篇。寻又申以诋诃,尤其谄惑。夫载言示后者,贵于辞理可观。既以无益而书,岂若遗而不载。盖学者神识有限,而述者注记无涯。以有限之神识,观无涯之注记,必如是,则阅之心目,视听告劳;书之简编,缮写不给。呜呼!苟自古著述其皆若此也,则知李斯之设坑阱,董卓之成帷盖,虽其所行多滥,终亦有可取焉。
案《隋史》讥王君懋撰齐、隋二史叙录繁碎。至如刘臻还宅,访子方知;王劭思书,为奴所侮。此而毕载,为失更多。可谓尤而效之,罪之甚焉者矣。
《隋书·王劭、袁充》译文:
昔贾谊上书,晁错对策。他们都有益于国运,足以作为劝诫。然而编入汉史,读者仍觉得繁琐。像《隋书·王劭、袁充》两传,只记载他们的荒诞言论,以至于一篇都写满了。随后又加以诋毁,尤其谄媚迷惑人。载言示后者,贵于辞理可观。既然这些无益之言被记入,不如不记述。盖学者神识有限,而述者注记无涯。以有限之神识,观无涯之注记,必将如此,那么读之心目,视听告劳;书之简编,缮写不给。呜呼!如果自古以来著述都像这样,那么就知道李斯之设坑阱,董卓之成帷盖,虽其所行多滥,终亦有可取焉。
案《隋史》讥王君懋撰齐、隋二史叙录繁碎。至如刘臻还宅,访子方知;王劭思书,为奴所侮。此而毕载,为失更多。可谓尤而效之,罪之甚焉者矣。
注释:
- 贾谊: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推行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反对暴秦。他的《过秦论》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和强烈责任感。
- 晁错:也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诸侯割据。他的《言兵事疏》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于军事战略和国家防御的深刻思考。
- 汉史:指的是汉代的历史文献,包括《汉书》、《史记》等。这些作品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王劭、袁充:两位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们的作品中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袁充的著作《袁子才集》中记载了袁充的一些事迹和言论。《隋书·王劭、袁充》就是对他们两人的记载。
- 刘臻还宅:刘臻是东汉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曾在担任官职后回家乡,与家人团聚。这里的“还宅”指的是他回到家中的情景。
- 为奴所侮:指的是袁充在家中受到仆人的侮辱。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 尤而效之:指效仿别人的错误行为。尤是指特别明显或严重的错误,效之则是模仿学习。在这里,指王君懋抄袭前人的记录,却没有进行适当的修改或精简,反而更加繁琐。
- 李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严格的法治,反对儒家的仁政。他的《谏逐客书》等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的独特见解。
- 设坑阱:指李斯曾经设计陷害太子扶苏,最终导致秦始皇死亡。这个典故后来成为成语,用来比喻用阴谋诡计陷害他人或自己。
- 王君懋:不详其姓名,可能是一位撰写史书的作者。他在《隋书·王劭、袁充》一书中,对王劭和袁充进行了冗长的描述,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价值。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隋书·王劭、袁充》一书的批评,指出了作者在编写史书时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文章指出了王君懋在《隋书·王劭、袁充》中过于繁琐地记载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言论和事件,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使得读者感到疲劳和困扰。其次,文章还提到王君懋在书中过分地诋毁和谄媚,这种行为不仅失去了学术的客观性,也破坏了史学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这首诗通过对《隋书·王劭、袁充》一书中的问题进行批评,提醒人们在编写史书时应该注重内容的质量和价值,避免过度追求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实质内容的重要性。同时,它也强调了学术写作应该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以真实、准确的信息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