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刘勰有云:“自卿、渊已前,多役才而不课学;向、雄已后,颇引书以助文。”然近史所载,亦多如是。故虽有王平所识,仅通十字;霍光无学,不知一经。而述其言语,必称典诰。良由才乏天然,故事资虚饰者矣。

案《宋书》称武帝入关,以镇恶不伐,远方冯异;于渭滨游览,追思太公。

夫以宋祖无学,愚智所委,安能援引古事,以酬答群臣者乎?斯不然矣。

更有甚于此者,睹周、齐二国,俱出阴山,必言类互乡,则宇文尤甚。而牛弘、王劭,并掌策书,其载齐言也,则浅俗如彼;其载周言也,则文雅若此。夫如是,何哉?非两邦有夷夏之殊,由二史有虚实之异故也。夫以记宇文之言,而动遵经典,多依《史》、《汉》,此何异庄子述鲋鱼之对而辩类苏、张,贾生叙鵩鸟之辞而文同屈、宋,施于寓言则可,求诸实录则否矣。

诗句

昔刘勰有云:“自卿、渊已前,多役才而不课学;向、雄已后,颇引书以助文。”
译文:以前刘勰曾经说过:“从卿渊之前的时代,人们大多依靠才能而不注重学习;到了向雄之后,很多人开始引用书籍来帮助写作文章。”
注释:刘勰(约公元465年-约公元532年),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这句话描述了从古代到近代,人们在写作时对学问的重视程度的变化。

案《宋书》称武帝入关,以镇恶不伐,远方冯异;于渭滨游览,追思太公。
译文:据《宋书》记载,宋武帝在进入关中时,因为镇守边疆而没有大举进攻,而是派遣使者安抚边疆的异族。在渭水之滨游览时,他怀念太公望的功绩。
注释:《宋书》,又称《南史》,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沈约、萧子显等人编纂的一部纪传体史学著作;武帝,即刘裕,是宋朝开国皇帝,曾平定桓玄叛乱,统一南方。冯异,东汉末年的名将,曾任蜀郡太守、征西大将军等职;太公望(姜尚),即姜子牙,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被尊为“兵家圣人”。

夫以宋祖无学,愚智所委,安能援引古事,以酬答群臣者乎?斯不然矣。
译文:由于宋武帝自己并没有深厚的学术修养,所以无法援引古代的事情来回答臣子们的问题。这是不对的。
注释:愚智,这里指的是普通人的智力;酬答,即回答;群臣,指古代帝王周围的臣子。这段话表达了作者认为宋武帝缺乏学问,因此无法用古代的故事来回答臣子们的提问。

更有甚于此者,睹周、齐二国,俱出阴山,必言类互乡,则宇文尤甚。而牛弘、王劭,并掌策书,其载齐言也,则浅俗如彼;其载周言也,则文雅若此。
译文:而且比这更严重的是,看到周、齐两个朝代都来自阴山地区,一定会说他们像互乡一样相似,那么宇文氏的情况更为严重。而牛弘、王劭这两位大臣,都掌管着国家的策书,他们的记载齐国的语言就像平常的方言一样,但记载周朝的语言却文雅得如同诗歌一般。
注释:阴山,位于今中国北部的山脉,历史上曾是多个民族的聚居地;宇文,是指宇文泰,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创始人,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许多与宇文氏有关的典故。牛弘和王劭都是当时的官员,负责撰写和审核国家的文告和策略。

夫如是,何哉?非两邦有夷夏之殊,由二史有虚实之异故也。夫以记宇文之言,而动遵经典,多依《史》、《汉》,此何异庄子述鲋鱼之对而辩类苏、张,贾生叙鵩鸟之辞而文同屈、宋,施于寓言则可,求诸实录则否矣。
译文:既然这种情况存在,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并不是两国之间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而是史书在记载时存在着虚实之分。如果按照记录宇文的话,那么就会遵循经典的标准,很多情况下会依据《史记》和《汉书》来编写史书。这种做法就像是庄子评论鲋鱼的对话而辩驳得像孔子和老子一样,贾谊叙述鸾鸟的辞语而文风与屈原、宋玉相同——这种寓言般的描述是可以的,但要把它当作真实情况就不合适了。
注释: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与惠子曰:“子独不见夫龟乎。且曰‘吾材乎用与?’”意思是说自己的能力如何,这是庄子对自身才华的一种自我评价。鵩鸟(凤凰的幼鸟),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屈、宋,分别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和宋国诗人宋玉;施于寓言则可,求诸实录则否矣,这里的“求诸实录则否矣”意指如果按照记录去理解历史,那就不对了,因为那是寓言故事,而不是真实的历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