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釐公三十三年十二月,陨霜不杀草。成公五年,梁山崩。七年,鼷鼠食郊牛角。刘向以其后三家逐鲁昭公,卒死于外之象。案乾侯之出,事由季氏。孟、叔二孙,本所不预。况昭子以纳君不遂。发愤而卒。论其义烈,道贯幽明。定为忠臣,犹且无愧;编诸逆党,何乃厚诬?夫以罪由一家,而兼云二族。以此题目,何其滥欤?

《左氏传》昭公十九年,龙斗于郑石门之外洧渊。刘向以为近龙孽也。郑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是时,子产任政,内惠于民,外善辞令,以交三国,郑卒亡患。此能以德销灾之道也。按昭之十九年,晋、楚连盟,干戈不作。吴虽强暴,未扰诸华。郑无外虞,非子产之力也。又吴为远国,僻在江干,必略中原,当以楚、宋为始。郑居河、颍,地匪夷庚,谓当要冲,殊为乖角。求诸地理,不其爽欤?

”`
《史通·外篇·汉书五行志杂驳第十一》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著的史学理论专著。全书共分为内篇和外篇,其中外篇包括十三篇,涉及历史编纂、史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在《汉书五行志杂驳第十一》中,刘知几针对汉代史书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评述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诗句:史通·外篇·汉书五行志杂驳第十一
  • 译文:《春秋》鲁文公三年十二月发生了不下雨的天气,而到了鲁成公五年,梁山崩塌了。七年时,鼷鼠攻击了郊外的牛角,这被视为昭公去世的征兆。据刘向认为,昭公被驱逐出鲁国是因为三家大夫的联合行动,而昭公本人并没有直接参与此事。昭公因为未能成功回国而被发怒而去世。尽管昭公在道德上有所成就,但在死后却被认为是忠臣,这种评价并没有错;然而将其归入叛逆家族,显然是对其行为的严重误解。因此,从一家之罪扩展到整个家族,这种做法实在是过于牵强。
  • 注释:本诗选自《史通·外篇·汉书五行志杂驳第十一》,通过对《春秋》和《左传》中的历史事件进行评述,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 赏析:本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作者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诗中也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情,提醒人们要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