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识有不烛,神有不明,则真伪莫分,邪正靡别。昔人有以发绕炙误其国君者,有置毒于胙诬其太子者。夫发经炎炭,必致焚灼;毒味经时,无复杀害。而行之者伪成其事,受之者信以为然。故使见咎一时,取怨千载。夫史传叙事,亦多如此。其有道理难凭,欺诬可见。如古来学者,莫觉其非,盖往往有焉。今聊举一二,加以驳难,列之于左。

《史记》本纪曰:瞽叟使舜穿井,为匿空旁出。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瞽叟、象喜,以舜为己死。象乃止舜宫。

难曰:夫杳冥不测,变化无恒,兵革所不能伤,网罗所不能制,若左慈易质为羊,刘根窜形入壁是也。时无可移,祸有必至,虽大圣所不能免,若姬伯拘于羑里,孔父阨于陈、蔡是也。然俗之愚者,皆谓彼幻化,是为圣人。岂知圣人智周万物,才兼百行,若斯而已,与夫方内之士,有何异哉!如《史记》云重华入于井中,匿空而去,此则其意以舜是左慈、刘根之类,非姬伯、孔父之徒。苟识事如斯,难以语夫圣道矣。且案太史公云:黄帝、尧、舜轶事,时时见于他说。余择其言尤雅者,著为本纪书首。若如向之所述,岂可谓之雅邪?

《史记·五帝本纪》中,描述了尧帝将舜帝派去挖井的故事,故事中提到舜帝在挖井时从旁边凿了一条暗道通向外边,等到舜帝下井到深处时,瞽叟与象一起往井里填土,舜帝便通过暗道出去,又逃开了。这个故事体现了舜帝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

  1. 识别真伪:史通认为人们往往无法识别事物的真实面貌,神祇的神秘力量也难以被理解,因此很难区分真伪、邪正。
  2. 历史例子:古代有因发绕炙导致国君误信他人的行为,也有置毒于食物诬陷太子的事例。这些行为都是以虚假的方式误导他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3. 史传叙事:《史记》作为一部史书,其记载的内容同样存在许多难以凭靠之处,容易被人曲解或欺骗。例如,古时学者们常常未能察觉其中的谬误。
  4. 反驳质疑:史通通过列举一些历史上的事例,如左慈易质为羊、刘根窜形入壁等,来反驳那些认为圣人具有超常能力的无根据看法。他认为这些现象只是普通人的幻想,并不属于圣人的能力范围。
  5. 圣人智慧:虽然圣人具有广泛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但仅此而已。他们的行为举止应与普通人无异,而不是超出常人的能力范围。
  6. 史观讨论:史通还提到了司马迁的观点,即《史记》中的重华(舜帝)进入井中并匿空而去的描述,并非表示其为类似左慈、刘根之类的幻化人物,而是为了表现舜帝的机智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7. 历史真实性:史通进一步指出,《史记》中黄帝、尧、舜等人轶事时常出现在其他文献中,这说明了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8. 史实选择:史通还提到《史记》在叙述某些事件时选择了较为优雅的语言,这反映了史观者对于史实描述的审美追求。

史通的这段论述强调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的主观性,同时提出了对历史叙述的批评和反思。他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了即使是圣贤也可能受到误解,提醒人们要谨慎对待史料和传说,避免被不实之词所误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