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歧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黄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胀也?歧伯曰:阴为藏,阳为府。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邪,藏府之内乎?歧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
黄帝曰:愿闻胀之舍?歧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黄帝曰: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黄帝曰:未解其意。再问。歧伯曰:夫胸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藏六府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
解析脉象与脏腑胀病
- 脉象与胀病关联
- 脉大坚以涩:胀病特征
- 藏府之胀理解
- 胀病位置与表现
- 脏腑胀病成因
- 阴为藏阳为府
- 血脉中邪与藏府内邪
- 胀病与气血关系
- 胀病诊断方法
- 诊脉技巧与胀病识别
- 脏腑胀病症状辨识
- 虚实辨证在胀病中应用
- 胀病治疗原则
- 泻法在胀病中的应用
- 快速有效泻法策略
- 工在疾泻重要性
- 胀病预防与调养
- 饮食调理与健康生活
- 情绪管理与压力缓解
- 定期体检与疾病早发现
- 胀病案例分析
- 典型病例展示
- 病因与病理机制探讨
- 治疗过程与效果评估
- 胀病研究进展
- 现代医学对胀病认识
- 传统中医理论与实践
-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