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歧伯曰:水榖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歧伯曰:水榖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沬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五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欬而泣矣!
诗句:黄帝问于歧伯曰:“水榖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译文:黄帝询问岐伯:“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肠胃输送到全身各处,其精华部分有五种:天气寒冷衣服单薄时,身体会产生小便和气体。天气炎热衣物过厚时,身体会产生汗水、泪水等。当人悲伤时,身体会分泌出泪水。当人体内热量过高时,口水就会增多。当邪气入侵身体时,会导致身体中的津液不能正常运行,进而引起水肿。我了解这些情况,但不清楚它是怎样产生的?希望你能告诉我。”
关键词注释及赏析:黄帝内经 · 灵枢 · 五癃津液别是一篇关于中医津液理论的经典之作,其中详细描述了津液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和作用。本文主要讲述了津液的五种状态及其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指出津液是由水谷精微转化而来,分为五种,分别是溺、气、汗、唾、水。每种状态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如溺和气是人体的正常排泄物,汗和唾是人体正常的排泄方式,而水则是人体的一种异常状态。其次,文章还强调了五脏六腑对津液的调节作用。心脏主血脉、肺主呼吸、肝脏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脏主藏精,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平衡对于津液的正常代谢至关重要。最后,文章通过举例说明不同情况下津液的变化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例如,天气寒冷时人体易产生小便和气体,而天气炎热时则容易出汗;当人悲伤时会流泪,当人体内热量过高时口水增多;当邪气入侵身体时会导致津液不能正常运行,进而引起水肿等病症。这些内容为我们理解津液的生成、分布、调节以及对人体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后世的中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