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诗句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译文
肝脏如果体积小,那么内脏就不会受到损伤;如果肝脏肥大,那么就会压迫胃和食道,使食道疼痛,同时胁下的病痛也会加重。肝脏如果位置过高,那么它向上会挤压贲门,使胁部拘挛作痛;如果肝脏向下移动到胃的下面,那么它会使胃胁下方空虚,这样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害了。如果肝脏坚实,那么内脏就不会受到伤害;如果肝脏脆弱,那么就容易患消渴等疾病并受到伤害。如果肝脏端正,那么脏腑就能正常运行而且不易受到伤害;如果肝脏偏倾,那么胁下就会出现疼痛的症状。
脾脏如果体积小,那么内脏就不会受到损伤;如果脾脏肥大,那么就会因为腹胀而痛苦,不能快速行走。如果脾脏的位置过高,那么它就会在季胁处产生疼痛;如果脾脏向下移动到大肠的下面,那么它就会使脏腑容易受到邪气的侵害。如果脾脏坚实,那么内脏就不会受到伤害;如果脾脏脆弱,那么就容易患消渴等疾病并受到伤害。如果脾脏端正,那么脏腑就能正常运行而且不易受到伤害;如果脾脏偏倾,那么就会经常感到腹部饱胀。
肾脏如果体积小,那么内脏就不会受到损伤;如果肾脏肥大,那么就会容易患腰脊疼痛症,不能弯腰低头,并且容易受到外邪的侵害。如果肾脏的位置过高,那么就会在背部脊椎处产生疼痛,不能弯腰低头;如果肾脏向下移动到腰、臀部,那么就会形成狐疝。如果肾脏坚实,那么就不会发生腰、脊疼痛的疾病;如果肾脏脆弱,那么就容易患消瘴病,而且很容易受到伤害。如果肾脏端正,那么脏腑就能正常运行且不容易受到伤害;如果肾脏偏倾,那么就会经常觉得腰部疼痛。以上这二十五种变化的病症,是人们经常患病的地方。
注解
- 肝小: 表示肝脏体积较小,不会对内脏造成太大的压迫或影响。
- 胁下之病: 指肋骨下方的疾病,可能是由于肝郁气滞导致的。
- 肝大: 指肝脏体积增大,可能与肝气亢盛、肝火旺盛等因素有关。
- 逼胃迫咽: 肝脏过大时,可能会压迫胃和食道,导致食物通过困难或疼痛。
- 苦膈中: 指胸中不适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肝脏病变影响到膈肌。
- 胁下痛: 肝脏位置过高或过重时,可能会引起胁部的疼痛。
- 肝高: 指肝位偏高,可能会影响到贲门的开合和呼吸功能。
- 胁挽为息贲: 由于肝位过高,可能导致胁部肌肉紧张,影响正常的呼吸。
- 肝下: 指肝位低下,可能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功能。
- 胁下空: 指胁下部空虚,可能意味着肝脏位置过低,影响了脾胃的功能。
- 善病腰痛: 指的是肾虚导致的腰痛问题,可能与肾脏精气不足有关。
- 不可俯仰: 指腰部疼痛严重,以至于无法正常弯腰和低头。
- 消瘅: 一种消渴症状,即口渴、多饮、多尿。
- 善病消痹: 指脾脏容易患消渴等疾病,可能与脾虚、湿阻等因素有关。
- 善满善胀: 指脾脏容易出现腹胀的问题,可能与脾气虚弱或湿邪困脾有关。
- 善病腰痛: 指的是肾阳虚导致的腰痛问题。
- 善病消瘅: 指肾虚导致的消渴症状。
- 善病腰痛: 指肾虚导致的腰痛问题。
- 善病消痹: 指脾虚导致的消痹症状。
- 善病腰痛: 指肾阳虚导致的腰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