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
四季节律的变化,以及寒暑交替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重阴必定导致阳,重阳必定导致阴。因此,在阴阳学说里,阴代表寒冷、属水,代表冬季和夜晚;而阳则代表炎热、属火,代表夏季和白天。所以,当阴气过盛的时候,阳气就会相对偏少,从而引发热症;同样地,当阳气过盛的时候,阴气就会偏少,从而导致寒症。这就是所谓“寒生热,热生寒”,反映了阴阳变化的规律性。
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
冬季如果遭受寒冷的伤害,到了春天就会出现发热的症状。春季如果遭受了风邪的伤害,到了夏天就会发生腹泻和肠道疾病。夏季如果遭受了暑气的侵袭,秋天就容易出现疟疾。秋季如果遭受了湿气的侵害,冬天就容易患上咳嗽的疾病。这四种情况都是由于不同的时节所受的邪气不同所导致的身体反应,它们都遵循着自然界四季节律的变化规律。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主要论述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强调了阴阳学说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还是人体自身的健康状态,都需要顺应四季节律的变化,保持阴阳平衡,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状态。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疾病的方法和思路,即通过分析人体的阴阳盛衰状况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