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刺节言撤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歧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黄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歧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诗句

黄帝曰:刺节言撤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

译文:黄帝询问道:“针刺时需撤去衣物,先生您却说要全刺遍诸阳经的奇穴,没有固定的位置。”

注释:1)“刺节”指的是针刺的方法;2)“撤衣”指的是去除衣服;3)“夫子”即指岐伯;4)“尽刺”是全刺的意思;5)“诸阳”指的是人体的阳经;6)“奇输”是奇脉的意思。

赏析:这段对话展示了岐伯在治疗疾病时的全面和细致。他不仅关注疾病的局部表现,还考虑了整体的阴阳平衡。通过“尽刺诸阳之奇输”,岐伯展现了其对经络穴位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译文:黄帝赞同地说:“好。”然后询问取穴的方法。
注释:1)“善”表示认可;2)“取”是获取,引申为治疗;3)“奈何”是怎么办的意思。
赏析:黄帝的问题体现了他对治疗方法的好奇和求知欲。岐伯的回答则显示了他对针灸理论的精通和实践经验。

歧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
译文:岐伯解释说:“这是因为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会导致身体内部发热,阳气过剩则会导致身体外部发热。当内外发热相遇时,会感到像抱着炭火一样热,同时害怕接触到柔软的棉布或靠近坐席等物品,因为这样可能会加重身体的不适。”
注释:1)“阳气有余”指的是阳气过度充盈;2)“阴气不足”指的是阴气不足;3)“内热相搏”是指内热与外热相互交织;4)“热于怀炭”形容发热的程度;5)“畏绵帛近”是说怕接触柔软的棉布;6)“不可近身”是说不能靠近身体;7)“又不可近席”是说不能靠近座位。
赏析:这段描述展示了中医学关于阴阳失衡导致的症状和对策。岐伯的解释为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

岐伯曰: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
译文:岐伯接着解释:“如果皮肤的毛窍被邪气阻塞,就无法出汗;舌体会变得干燥枯萎;嘴唇也会变得干枯;口咽部位干燥口渴、食欲不振,甚至厌恶食物。”
注释:1)“腠理”指皮肤表面的纹理;2)“闭塞”指堵塞不通;3)“不让”表示无法接受;4)“腊干嗌燥”是形容口干舌燥的情况。
赏析:这段描述了人体因邪气侵袭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进一步强调了中医学对于病因和病理变化的关注点。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译文:黄帝再次询问取穴的方法。
注释:同上,省略。
赏析:黄帝的询问反映了他对岐伯治疗方法的信任和期待。

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
译文:岐伯回答说:“可以通过针刺其天府、大杼和肩胛骨附近的三个穴位来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要刺中背部的膂脉,以此来消除体内的热邪,并补足足太阳膀胱经,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汗液。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并使病情得以改善,患者也能更快地更换衣物。”
注释:1)“天府”指胃所在的腧穴;2)“大杼”是肺的募穴之一;3)“中膂”指的是背部脊椎正中的一条线;4)“补足手太阴”是补充足厥阴肝经;5)“去其热”指清除体内的热邪;6)“补足手太阴”是补充足厥阴肝经的虚弱部分。
赏析:岐伯的治疗策略结合了穴位针刺和经脉调理,旨在全面恢复患者的健康状态。这种综合治疗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特点,即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