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诗句:
-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译文:
用针类的治疗方法,关键在于调整气血。气血积聚在胃中,以便畅通营卫之气,使其各自沿着正常的路径运行。宗气留在海洋之中,它的下方会注入气街,而上方则沿呼吸通道运行。因此当厥证发生在足部时,如果宗气不能向下运行,那么脉中的血液就会凝结并停留在此处,如果不使用火来调理,就无法将其消除。在使用针刺治疗时,必须首先观察患者经络的虚实情况,然后用手轻轻按压并抚摸经络,通过观察反应来确定应该选取的部位进行治疗。然后进行针刺并排出体内的邪气。如果六经的气血调和正常,就称之为没有疾病;即使有疾病,也称之为自我痊愈。对于一经上部充实下部空虚而不通的情况,这通常是由于有横向络脉旺盛加在了本经之上,导致不通的。这时需要观察症状然后进行针刺泻除,这就是所谓的解除结聚的方法。
注释:
- 用针之类:指的是使用各种方法,包括针灸等进行治疗。
- 在胃中:指气血汇聚在胃中。
- 通营卫:是指使营卫之气能够畅通无阻。
- 宗气:指的是人体中的元气,即中医所说的“真气”。
- 海:指的是人体中的任脉和督脉交汇处,位于腹部中央。
- 注于气街:是指任脉和督脉的阳气会注入到气街中。
- 走于息道:是指在肺中运行的气血。
- 厥:是中医术语,指的是气血运行不畅或者停滞的状态。
- 宗气不下:是指宗气不能下行到腹部中央。
- 脉中之血:指的是脉中的血液。
- 弗之火调:是指不使用火来调节气血。
- 弗能取之:是指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消除这些停滞的气血。
- 用针者:是指使用针刺进行治疗的人。
- 实虚:指的是经络的虚实情况。
- 切而循之:是指用手指轻轻地按压经络并沿着经络的方向抚摸。
- 按而弹之:是指用手指按压并弹击经络。
- 视其应动者:是指观察经络的反应。
- 六经调者:是指六条主要经络的气血调和正常。
- 不病:意味着没有疾病。
- 自已:意味着自我痊愈。
- 横络盛加:是指出现了横向络脉旺盛的情况。
- 故:在这里是一个连词,表示原因。
- 推而上之者:是指将邪气向上推移的治疗手法。
- 上热下寒:是指上半身发热而下半身发冷的症状。
- 虚脉、实脉、血而实者:分别指的是虚证、实证、血瘀等不同性质的脉象。
- 偃卧:是指仰卧的姿势。
- 头前:是指头部的位置。
- 颈动脉:是颈部的主要血管之一。
- 卷而切:是指用手指卷曲并用力切下。
- 缺盆:是指锁骨下方的区域。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使用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原则。首先强调了使用针类疗法的核心目的是调整气血,使之流通无阻。接着详细描述了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观察经络的虚实、针刺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针刺来解决问题。此外,还涉及到了针对不同症状的治疗方法,如上寒下热、上热下寒等。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实践智慧,同时也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治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