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歧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卫气行

黄帝内经 · 灵枢 · 详解

《黄帝内经·灵枢》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详细描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原则。在这部经典中,“卫气行”一章探讨了卫气的运行和功能,对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与基本概念介绍

黄帝询问岐伯关于卫气如何运行,包括其出入和结合方式。岐伯回答指出,卫气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性地在全身循环,昼夜交替下完成其五十周的运行周期。这个描述不仅涉及了时间的安排,还涉及到人体内部阴阳两气的交互作用。

2. 卫气一日一夜的循环

卫气在一日内分为昼行和夜行者。白天,阳气(代表阳分)主导其活动,主要影响身体上部;夜晚,阴气(代表阴分)则主导其活动,涉及身体的下部。这种划分帮助解释了不同时间段对人体的影响差异。

3. 卫气的循环路径

卫气在夜间从目部开始,沿着太阳穴上升至头部,然后沿颈项下行至脚小指末端。这一路径不仅描述了卫气的运动方向,也强调了视觉系统在调节卫气流动中的关键作用。

4. 卫气的分布

当卫气散布时,它分别通过不同穴位进入手太阳和小肠经脉,最终进入足阳明胃经,并继续向下至足心,再通过足踝下方,最后到达脚小趾的次趾之间进行分散。这一过程不仅说明了卫气如何在体内分布,还反映了经络在调控气血中的重要作用。

5. 结语

通过深入解析“卫气行”,我们不仅了解了卫气如何在一天之内进行循环,更认识到了它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关键角色。卫气的正常运作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支持人体的正常功能。理解这些基础概念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古代中医理论于现代医学实践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