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歧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邪气?歧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榖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黄帝问道:有一种病会生发数十种不同的症状,有的痛,有的痈,有的热,有的寒,有的痒,有的痹,有的不仁,变化无穷,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回答道:“这些都是邪气所引起的。”
黄帝又问:“我听说有真气、正气、邪气。什么叫做邪气?”岐伯说:“真气是接受自然界的气候,与饮食的精微之气共同充养于人的身体。正气是正风,它从一方来,既不实也不虚,而是介于两者之间。邪气就是虚无之风,它们侵袭人体深重,不能自行离去。而正风侵袭人体轻浅,能与它相合而自行离去。正风的气来柔弱,不能胜过真气,所以可以自行离去。”
岐伯继续解释道:“虚弱的邪气侵袭人体时,先使人体发抖,接着出现汗出和皮肤上毫毛竖起等现象,然后侵入肌肉,内搏于骨骼,形成骨痹;侵入筋络,则导致筋挛;侵入血脉之中,就会导致血闭不通而形成痈。如果侵入肌肉,与卫气相互搏击,阳气过胜就会发热,阴气过胜则会发寒。寒气会使真气消散,真气消失则变为虚弱,虚弱则外感寒冷之气,在肌肉之间搏动。当邪气外发,腠理开泄,毫毛摇动时,卫气就会运行不息,这时就会出现瘙痒的症状。如果邪气留滞不去,就会导致痹证;如果卫气不行,就会使人感到肢体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