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是中医理论中关于气和卫气的运行机制的重要文献。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的逐句释义:
原文节选: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
译文:《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所以每天运行一个宿,人气运行一周与身体的十分之一;每天运行两个宿,人气运行三周,身体十分之六;每天运行三个宿,人气运行五周;每天运行四个宿,人气运行七周,身体十分之二。
关键词注解:
- 宿:古时把一夜的时间称为一小宿。
- 十分身之八:十分之八,即身体的八分之一。
- 十分身之六:十分之六,即身体的六分之一。
- 七周与十分身之二:七周,指7天;十分身之二,指身体的二分之一。
- 赏析:
- 文中描述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阳气与阴气在人体中的分布与运行规律。
- 通过对“日行一舍”、“日行二舍”等概念的阐述,揭示了日夜变化对人体气血流动的影响。
- 文中还提到了人体各部分(如头、目、手、足等)的功能与卫气的关联,体现了中医理论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认识。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不仅是了解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自然观的重要资料。通过深入解读这些经典文献,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