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沈沈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这首诗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作品,通过咏物诗的形式表达了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感慨。下面将根据原文进行逐句释义并附上赏析:

  1. 有松百尺大十围:描述了一棵高约百尺、周长达到十围的巨大松树。

  2. 生在涧底寒且卑:这棵树生长在深涧底部,因为地势寒冷且环境艰苦而显得卑微。

  3. 涧深山险人路绝:周围的自然环境极其险峻,连一条通往外界的路都难以找到。

  4. 老死不逢工度之:即便树木已经生长了很长时间,但它始终没有得到适当的维护和修缮。

  5. 天子明堂欠梁木:暗指帝王所建的宏伟建筑如明堂(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却缺少必要的木材。

  6. 此求彼有两不知:诗人对于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7. 谁喻苍苍造物意:是谁在创造这样的自然奇观呢?这里的“苍苍”形容大自然的浩瀚与神秘。

  8. 但与之材不与地:诗人感叹,虽然这些树木具有极高的价值(材),但却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不与地)。

《涧底松》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讽刺和反思。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资源浪费的批判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