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诗句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系列作品之一。诗中通过描绘时世妆的样式与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风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时世妆,时世妆”:这是全诗的第一句,也是整首诗的主题句。它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时世妆,即流行于当时社会的化妆风格。这种妆容的特点是“腮不施朱面无粉”,意指当时女性不使用红润的腮红和白净的面霜,而是保持素净的面容。这种妆容的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即追求自然、朴素的美。
“乌膏注唇唇似泥”:这句诗描述了时世妆的一个特点——“乌膏”。乌膏是一种黑色的唇膏,涂抹在嘴唇上后,嘴唇会显得黑而厚重,如同涂了一层泥巴。这里的“乌膏”既是化妆用品,也是当时社会审美的象征。这种妆容的特点是强调嘴唇的丰满和质感,使得面部表情更加立体饱满。
“双眉画作八字低”:这句诗描绘了时世妆的眉毛造型——“八字低”。这里的“八字”指的是一种眉形,即眉毛的形状呈倒八字状。将眉毛画得较低且弯曲,既符合当时的时尚潮流,又能够凸显女性的柔美气质。这种妆容的特点是突出眉毛的形状和位置,使整个面部显得更为精致。
“妍媸黑白失本态”:这句诗揭示了时世妆的另一特点——“黑白失本态”。这里的“妍媸”指的是美丽与丑陋,“黑白”则表示颜色的差异。当人们按照时世妆的样式进行化妆时,原本的美丽和丑陋、黑白分明的特征被掩盖住了,使得整体效果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韵味。这种妆容的特点是强调整体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个性和特色的丧失。
“妆成尽似含悲啼”:这句诗表达了时世妆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含悲啼”。虽然时世妆的样式看似庄重大方,但实际上却给人一种悲伤压抑的感觉。因为这种妆容过于追求完美和统一,忽略了人的个性和情感表达,使得人们在面对镜子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凉和压抑。这种妆容的特点是强调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但却牺牲了人的情感和个性。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这句诗继续描绘时世妆的特点——发髻和脸型。时世妆中的发髻是圆形的,没有鬓角装饰,而是用发簪或发带将头发束成一个高高的发髻。同时,脸上的妆容也不同于古代的其他朝代,采用的是斜红而非晕红。斜红是一种特殊的眼影画法,呈现出一种斜向的效果,而晕红则是用胭脂在脸颊上涂抹出淡淡的红色。这种妆容的特点是强调发髻的整齐和脸部轮廓的清晰,但又避免了过度修饰导致的不自然感。
“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这句诗引用了古代的典故来说明时世妆的来源和发展背景。伊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区,据说在那个地方的人们曾经过着被发披肩的生活。而在辛有的著作中曾提到,他曾亲眼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并据此推测当时可能正在经历一场战争。这里的“被发”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不使用梳子梳理头发,而是让长发自然垂落。这种妆容的特点与古代的这种生活方式相契合,因此被认为是当时的时尚潮流。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这句诗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元和是唐朝时期的年号,这里提到的“君”可能是指读者或者是其他读者的代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读者能够记住这些时世妆的特点,不要被现代的妆容所迷惑。因为真正的美丽并不是表面的装饰和修饰,而是源于内心的气质和自信。因此,我们应该摒弃那些过于华丽的妆容,回归到自然、朴素的状态中去。
【赏析】
《新乐府》是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反映现实的讽谕诗。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它通过描写时世妆的样式与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风尚。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时世妆”是一种流行的妆容,特点是不施粉黛,注重自然之美。这种妆容的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即追求自然、朴素的美。这种审美观念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它符合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中的“乌膏”、“双眉画作八字低”等描述,都是关于时世妆的具体表现。它们不仅展现了时世妆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例如,“乌膏”作为化妆用品,代表了当时女性的审美趣味;而“双眉画作八字低”则强调了眉毛的形状和位置,使之成为整体妆容的亮点。
诗中的“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等表达,则揭示了时世妆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虽然这种妆容看似庄重大方,但实际上却给人一种悲伤压抑的感觉。这种情感体验正是时世妆带给人们的困扰所在。
《新乐府·时世妆》通过对时世妆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风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