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楼凉出竹,非与曲江赊。
野火流穿苑,秦山叠入巴。
风梢离众叶,岸角积虚沙。
此地钟声近,令人思未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慈恩寺东楼》。下面逐句释义:
第1句:“寺楼凉出竹,非与曲江赊。”
译文:寺庙的楼阁在凉爽中显得格外清高,它不是像长安城的曲江那样悠闲。
注释:凉出,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显得清爽”。赊,这里是比较的意思。曲江,即曲江池,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此句表达了王之涣对寺院楼阁独特清高氛围的赞赏之情。
第2句:“野火流穿苑,秦山叠入巴。”
译文:野外的野火在园子里流淌,秦岭的山脉仿佛重叠进入巴蜀。
注释:野火,即自然燃烧的火焰。苑,古代帝王或贵族居住的地方,此处指慈恩寺周围的园林。流穿,流动穿越。秦山、巴蜀,分别指的是秦岭和今天的四川地区。这句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以及地域的辽阔感。
第3句:“风梢离众叶,岸角积虚沙。”
译文:微风吹过树梢,树叶飘落如众叶离散;岸边的角落堆积着细沙。
注释:梢,树枝的顶端。众叶离散,形容落叶纷纷扬扬地落下,如同众多树叶被风吹散一样。岸角,指河岸的角落。虚沙,指沙滩上沙子的积累。这句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气氛。
第4句:“此地钟声近,令人思未涯。”
译文:这里钟声悠扬,让人思绪无限遐想。
注释: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地方深深的留恋之情。钟声,指寺庙中的钟声。未涯,没有边际。这句诗通过听觉上的联想,传达了诗人对这个地方深深的眷恋与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寺庙楼阁在凉风中显得清高的景色,以及周围自然景色的壮丽。诗人通过对野火流穿苑、秦山叠入巴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同时,诗人还通过钟声这一元素,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地方深深的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