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问万像,万像答虚空。
何人亲得闻,木叉丱角童。
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
涅盘偿债义,一性更无殊。

【注释】

1.偈:佛教中的韵文。

2.虚空问万像:即问万法,问诸般事物。

3.万像答虚空:即答诸法皆如虚空无自性。

4.何人亲得闻:《楞严经》卷六说“佛是觉者,知见无碍,应物随形,无有障碍”,故此处谓佛能遍照一切,无有障碍。

5.木叉丱角童:木叉即指木叉陀罗尼,丱角为小孩发式。

6.假有元非有:即“有而不有”。

7.假灭亦非无:即“灭而不灭”。

8.涅盘偿债义:即“涅槃”的意义,谓涅槃是偿还债务(烦恼)的义理。

9.一性更无殊:即诸法本性无差别。

【赏析】

此偈以问答的形式,阐释了佛法中空、不二和涅槃的观念。诗中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

“虚空问万像,万像答虚空。” 这两句诗表达了佛法中空的观念。虚空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万法都是虚空所生。而万法又是无常的,因此虚空也是无常的。这种观念在佛教中被称为“空”。这里的“问”和“答”都是比喻,表示佛陀能够理解一切事物的真相。

“何人亲得闻,木叉丱角童。” 这两句诗表达了佛法中“不二”的观念。不二即不分别、不分彼此,这是佛陀教导众生的重要原则。这里的“木叉丱角童”是比喻,表示佛陀的教诲如同儿童般纯真无邪。这两句诗表达了佛陀的智慧与慈悲,能够洞察一切事物的真相,并以无私的心态教导众生。

“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 这两句诗进一步阐释了佛法中空的观念。这里指出了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实体存在。这种观念在佛教中被称为“无我”。这里的“有”和“无”都是相对的概念,表示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这种观念有助于人们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

“涅盘偿债义,一性更无殊。” 这两句诗表达了涅槃的观念。涅槃是佛教中的最高境界,意味着超越了生死轮回的束缚,达到了无苦无忧的境界。这里的“偿债”是指偿还前世所欠的因果债,而“一性更是无殊”则表示涅槃是所有众生共同的本性,没有差别。这两句诗强调了涅槃是解脱生死轮回的关键,也是众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这首诗通过问答的形式,阐述了佛法中的几个重要观念,包括虚空、不二、空、无我、涅槃等。这些观念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佛法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烦恼的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