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念兮入恶易,念念念兮入善难。
念经念佛能一般,爱河竭处生波澜。
言公少年真法器,白昼不出夜不睡。
心心缘经口缘字,一室寥寥灯照地。
沉檀卷轴宝函盛,薝卜香熏水精记。
空山木落古寺闲,松枝鹤眠霜霰乾。
牙根舌根水滴寒,珊瑚搥打红琅玕。
但恐莲花七朵一时折,朵朵似君心地白。
又恐天风吹天花,缤纷如雨飘袈裟。
况闻此经甚微妙,百千诸佛真秘要。
灵山说后始传来,闻者虽多持者少。
更堪诵入陀罗尼,唐音梵音相杂时。
舜弦和雅熏风吹,文王武王弦更悲。
如此争不遣碧空中有龙来听,有鬼来听,亦使人间闻者敬。
见者敬,自然心虚空,性清净。
此经真体即毗卢,雪岭白牛君识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赠念法华经僧》。下面是逐句的解读:

  1. 念念念兮入恶易,念念念兮入善难。
    注释:每念一次佛法就能容易进入恶道,每次念诵都能进入善道。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佛教的教义,即通过不断的修行和持咒,可以引导人向善或远离恶,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

  2. 念经念佛能一般,爱河竭处生波澜。
    注释:念经和念佛可以统一,但爱情之河一旦枯竭,就会引发波澜。
    赏析:这里的“爱河”比喻人的私欲,而“波澜”则象征私欲的波动和变化。整句诗的意思是说,即使念经和念佛看似统一,但在私欲面前,两者还是有所区别,因为私欲的消长会导致内心的动荡不安。

  3. 言公少年真法器,白昼不出夜不睡。
    注释:你年轻时真是佛法的好工具,白天不出门晚上不睡觉。
    赏析:这句话赞美了僧人的虔诚和修行,认为他能够在白天不外出、夜晚不睡觉的情况下,保持对佛法的专注和修行。

  4. 心心缘经口缘字,一室寥寥灯照地。
    注释:心中总是念着经书,口中也是念着文字,整个房间只有灯影映在地上。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僧人在夜晚专心致志修行的场景,强调了他的虔诚和专注。

  5. 沉檀卷轴宝函盛,薝卜香熏水精记。
    注释:沉香木、檀香木制成的经卷装在精美的盒子里,周围还弥漫着薰衣草和香水的气息,记录着珍贵的佛经。
    赏析:这里描述了僧人收藏佛经的方式,既体现了他的学识和品味,也反映了他对佛经的重视和尊重。

  6. 空山木落古寺闲,松枝鹤眠霜霰乾。
    注释:空旷的山谷间,树木凋零,古老的寺庙显得格外宁静,松树上栖息的鹤在寒霜和雪花中安然入睡。
    赏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清静、幽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平和与宁静。

  7. 牙根舌根水滴寒,珊瑚槌打红琅玕。
    注释:牙齿、舌头上的水珠凝结成冰,珊瑚被敲打时发出红色的光泽。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僧人在寒冷环境中修行的场景,体现了他的坚韧和毅力。

  8. 但恐莲花七朵一时折,朵朵似君心地白。
    注释:我恐怕这七朵莲花一旦凋谢,就像你纯洁的心一样。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对僧人纯洁心灵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无常。

  9. 又恐天风吹天花,缤纷如雨飘袈裟。
    注释:又担心天上的风会带来天花,如同雨点般纷纷扬扬地飘落在袈裟上。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天空中飘落的花瓣,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僧人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10. 况闻此经甚微妙,百千诸佛真秘要。
    注释:更何况听闻这部经书如此精妙玄妙,它是众多佛陀所传承的至高无上的秘诀。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这部经书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敬仰和追求。

  11. 灵山说后始传来,闻者虽多持者少。
    注释:自从达摩祖师在灵山上讲经之后,这部经书才逐渐流传开来,但真正领悟其中奥义的人却非常少。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佛法的传播和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深入的修炼和领悟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12. 更堪诵入陀罗尼,唐音梵音相杂时。
    注释:更难的是诵念陀罗尼,同时结合唐音和梵音。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诵读陀罗尼时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将不同文化和语言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13. 舜弦和雅熏风吹,文王武王弦更悲。
    注释:舜帝的琴弦和优雅的音乐随风而来,文王、武王的琴弦更加凄切悲戚。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音乐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心深处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敬仰之情。

  14. 如此争不遣碧空中有龙来听,有鬼来听,亦使人间闻者敬。
    注释:这样的歌声竞相吸引天上的神龙和鬼怪前来聆听,也让世人听到都感到敬畏。
    赏析:这句话展现了诗歌的高超艺术魅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敬仰之情。

  15. 见者敬,自然心虚空,性清净。
    注释:听了这首曲子的人都会心生敬意,这样自然就会感到心灵上的空虚和净化。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音乐对于心灵的作用,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16. 此经真体即毗卢,雪岭白牛君识无。
    注释:这部经书的真正精髓就是毗卢遮那(佛教中的三身之一),雪岭白牛就是没有谁能认识它的真实面目。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佛教的神秘性和超越性,同时也暗示了理解这部经书需要深厚的修为和慧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