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相见王陵,扬州事张禹。
风帆木兰楫,水国莲花府。
百丈清江十月天,寒城鼓角晓钟前。
金炉促膝诸曹吏,玉管繁华美少年。
有时过向长干地,远对湖光近山翠。
好逢南苑看人归,也向西池留客醉。
高柳垂烟橘带霜,朝游石渚暮横塘。
红笺色夺风流座,白苎词倾翰墨场。
夫子前年入朝后,高名籍籍时贤口。
共怜诗兴转清新,继远家声在此身。
屈指待为青琐客,回头莫羡白亭人。

【注释】

1.万巨:作者的朋友,名不详。

2.汉相见王陵:东汉初年,王陵、王骏兄弟与刘秀是布衣之交,刘秀登基后,他们以汉朝开国功臣自居,不肯入朝为官。

3.张禹:汉武帝时大司马,位至丞相,封侯。

4.木兰楫:用木兰木制成的船桨。木兰,又称“香花”,是一种生长在南方的树木。此处代指江南地区。

5.水国:指江南水乡之地。莲花府:指江南一带的繁华城市或园林。

6.清江:指长江。十月天:十月初的天气。

7.寒城鼓角:指清晨时分的军营生活。

8.金炉促膝诸曹吏:指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围坐在一起讨论政务。

9.玉管繁华美少年:形容年轻的官员风度翩翩,才华横溢。

10.长干地:长干街,古时繁华的商业区。

11.湖光:指西湖美景。

12.山翠:指远处群山的绿色景色。

13.南苑:皇家园林,位于杭州西湖附近。

14.西池:即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此作诗《钱塘湖春行》。

15.高柳:高大的柳树。

16.橘带霜:橘子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橘子。

17.石渚:指西湖中的小岛,风景如画。

18.红笺色夺风流座:形容宴会上的诗歌写得非常漂亮,以至于连座位都抢不到了。

19.白苎词倾翰墨场:形容写诗的才情出众,令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

20.夫子:对老师的尊称。前年:去年。

21.青琐客:指朝廷中地位很高的官员。青琐,指皇帝宫殿的门,此处比喻朝廷。

22.屈指待为青琐客:我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朝廷中的一员。

23.回头莫羡白亭人:不要羡慕那些在白亭(即白堤,杭州西湖的一段堤岸)游玩的行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述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汉相见王陵,扬州事张禹。”以汉代王陵和张禹的故事开头,暗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尊敬和怀念。王陵是汉朝开国功臣之一,而张禹则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臣,两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这里的“汉相见”和“扬州事”可能是指诗人与两位朋友在扬州的相聚,或者是指他们在汉朝时期所经历的历史事件。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的文化底蕴,又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深怀念。

颔联“风帆木兰楫,水国莲花府。”则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面。这里的“木兰楫”指的是用木兰木制作的船桨,而“水国”则是指广阔的江南水乡地区。莲花府则可能指的是某个美丽的园林或城市。这两句诗通过对风帆和木兰楫的形象描绘,以及水国和莲花府的意境渲染,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令人陶醉其中。

接下来的句子:“百丈清江十月天,寒城鼓角晓钟前。”进一步描绘了江南地区的秋景。这里的“百丈清江”指的是一条宽广的江河,而“十月天”则是指深秋时节的天气。这里的“寒城鼓角晓钟前”则是描绘了晨曦初照时的古城景象。这两句诗通过对江水和城墙的描述,以及鼓角声的描写,展示了江南地区秋天的独特风貌,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

第五句:“金炉促膝诸曹吏,玉管繁华美少年。”则转向了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这里的“金炉促膝”指的是文人聚集在一起讨论诗文的场景,而“诸曹吏”则是指官府中的各级官员。这里的“玉管繁华美少年”则形容年轻的官员风度翩翩,才华横溢。这两句诗通过对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景描写,以及年轻官员的风采展示,表达了诗人对于文人士子的向往之情。

第七句:“有时过向长干地,远对湖光近山翠。”则转向了长干地这个地名的具体描绘。这里的“长干地”可能是某个地方的名称,也可能是诗人对某地的别称。这里的“湖光”则是指西湖的美景,而“山翠”则是指远处的群山色彩斑斓。这两句诗通过对长干地的具体描绘,展现了西湖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其中。

第八句:“好逢南苑看人归,也向西池留客醉。”则转向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这里的“南苑”和“西池”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地点。前者可能是皇家园林,后者则是杭州西湖中的一个著名景点。这里的“看人归”和“留客醉”则描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这两句诗通过对两个不同地点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之情。

最后一句:“高柳垂烟橘带霜,朝游石渚暮横塘。”则转向了诗人自己的感受。这里的“高柳垂烟”和“橘带霜”则分别描绘了高高的柳树和挂在树上的橘子。这些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流连忘返。而“朝游石渚暮横塘”则描绘了诗人早晨去游览石渚(即断桥),晚上又在横塘(即西湖)游玩的情景。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文化素养和才情出众的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