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
昨日乘车骑大马,坐者起趋乘者下。
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注释】
母:指唐宣宗的皇后。走者为谁:即“母何往”,问母亲到哪里去了。大夫夫人:指唐宣宗的郭淑妃。留后儿:即“留子”,留在家中的儿子。昨日乘车骑大马,坐者起趋乘者下:昨日我乘车骑上大马时,坐在车上的人都站起来让座,而骑马的人却下了马。庙堂不肯用干戈:即“庙堂不欲用干戈”,朝廷不愿使用武力。鸣呼奈汝母子何:你呜呼哀哉(感叹词,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又怎么能奈何你们母子呢?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借古喻今,讽刺晚唐统治者沉溺于奢淫、骄横之中,醉生梦死,不顾百姓疾苦,以致民不聊生,国家灭亡的讽谕诗。首句点明题旨,二句写郭贵妃之母与郭淑妃离去的情景,三句写郭贵妃昨日乘车之事,四句写郭淑妃所居之处,五句暗含讽刺之意。
诗的前两句,诗人以反诘的语气,直截了当地点出诗题。“母从子”指唐宣宗的郭皇后;“走”字表明其被迫离开皇宫,流落民间。这两句是全篇的总纲,也是全诗的中心思想。
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而来,写郭贵妃之母及郭淑妃离开后,宫中人纷纷起身避让,而骑马之人则下车等候。这里,诗人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宫人们的虚伪与无耻。
最后两句,诗人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宫廷中那些骄奢淫逸、荒淫误国的昏官庸吏,比作庙堂中的猛兽,而自己则像慈祥的父亲一样,对他们谆谆告诫,希望他们能够醒悟回头。然而,这些昏官庸吏们却置若罔闻,根本不把皇帝的话放在心上,仍然我行我素,继续他们的丑恶行径。于是,作者发出了无奈的叹息:“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意思是说:你们既不愿意用武力来对付我们这些忠心耿耿的谏臣,那么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内容上,这首诗深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于奢淫、骄横之中,醉生梦死,不顾百姓疾苦,以致民不聊生、国家灭亡的历史现实;在形式上,此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质朴通俗,感情真挚深沉,富有音乐美。
此诗的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全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写郭贵妃之母及郭淑妃离开皇宫的情景;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出宫中人的虚伪与无耻。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利用夸张的手法,将昏官庸吏比作庙堂中的猛兽,自己则像慈祥的父亲一样,对他们谆谆告诫。这样的构思不仅使诗歌更具有吸引力,而且也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此诗的语言优美动人。全诗通篇运用口语化的词语,如“留子”、“坐者起趋乘者下”等,使得诗歌更加通俗易懂,易于传诵;同时,诗人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
此诗通过对晚唐统治者沉溺于奢淫、骄横之中,醉生梦死,不顾百姓疾苦,以致民不聊生、国家灭亡的历史现实的深刻揭示,以及通过巧妙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谏臣形象。这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