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上座为复只要弄唇嘴,为复别有所图,恐伊执著。且执著甚么?为复执著理,执著事,执着色,执著空。若是理,理且作么生执?若是事,事且作么生执?着色、著空亦然。山僧所以寻常向诸上座道,十方诸佛、十方善知识时常垂手。诸上座时常接手,十方诸佛、诸善知识垂手处合委悉也。甚么处是诸上座接手处,还有会处会取好。莫未会得,莫道揔是都来圆取。诸上座傍家行脚,也须审谛,著些子精神,莫只藉少智慧,过却时光,山僧在众见此多矣。古圣所见诸境,唯见自心。祖师道:不是风动、幡动,风动、幡动者心动。但且凭么会好,别无亲於亲处也。僧问:如何是不生灭底心?向伊道:那个是生灭底心?僧云:争奈学人不见。向伊道:汝若不见,不生不灭底也不是。又问:承教有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学人如何解?向伊道:汝甚解前问已是不会古人语也,因甚。却向伊道:汝甚解,何处是伊解处,莫是于伊分中便点与伊,莫是为伊不会问,却反射伊么?决定非此道理,慎莫错会。除此两会,别又如何商量?诸上座若会得此语也,即会得诸圣揔持门,且作么生会?若会得一音演说,不会得随类各解,凭么道莫是有过无过,说么莫错会好。既不凭么会说一音演说,随类得解。有个下落,始得,每日空上来下去,又不当得人事,且究道眼始得。古人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么会取。
诸上座为复只要弄唇嘴,为复别有所图,恐伊执著。且执著甚么?为复执著理,执著事,执着色,执著空。
注释:诸上座(指佛祖、佛陀)是否只是为了玩弄唇舌之术,还是另有所图,恐怕他过于执着了。那么,什么是执着呢?又执着什么道理、什么事情、什么颜色、什么虚空。如果是道理,那道理本身又该如何把握?如果是什么事情,事情本身又该如何把握?无论是执着颜色、执着虚空也是如此。山僧所以常常向各位上座(指佛祖)和十方的善知识们讲述这些道理,他们时常都保持着敬畏之心。各位上座(指佛祖)和十方的善知识们总是保持敬畏之心,这是因为他们都深知这个道理。什么地方是各位上座(指佛祖)和十方的善知识们能够掌握的地方,如果有地方他们能够掌握,那么他们就会更加了解这个境界。不要还没有理解透彻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的智慧,也不要说这全部的智慧都已经全部掌握好了。各位上座(指佛祖)和十方的善知识们行走在世间,也需要谨慎对待,要花费一些心思,不能只凭借一点点智慧而忽略了时间,山僧在这些方面见得多了。古圣所见的各种境界,只是看到自己的内心。祖师道:不是风动、幡动,风动、幡动是心动。但只要你能真正理解并把握这个境界,就没有亲疏之分了。僧人问:什么是不生灭的心?祖师回答:“哪个是生灭的心?”僧人说:“我无法见到。”祖师说:“如果你无法看到,那么不生不灭的心也不是真正的心。”僧人又问:“承教有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学人如何解?”祖师回答:“你之前的问题并没有真正理解古人的话语,因此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你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在质疑我的回答。你真正理解了吗?你的理解在哪里?不要只是在你自身中寻找答案,也不要认为你不会提问就是不会理解。相反,你应该从你自身出发去理解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反驳。”如果能够真正地理解这个境界,你就能理解所有圣人的教义。如果不能真正理解一个声音的演说,那么你就无法真正地理解随种类各异的众生各自得到的答案。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个境界,才能够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不这样思考,那就只是一味地猜测和推测,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除了这两个境界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商量的?如果各位上座能够真正地理解这两个境界,那么你就理解了所有圣人的共同点;否则,你就无法真正地理解一个声音的演说。即使如此,你也不能单纯地接受或者反对,而是需要深入思考,找到其中的规律性。古人曾说一切声音都是佛的声音,一切颜色都是佛的颜色。为什么不尝试着这样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