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
二十万军高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
《戮后主出降诗》是唐代诗人王仁裕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的“蜀朝”指唐朝的末代政权,也暗指了唐朝的衰败。“昏主”则指的是昏庸无能的君主,这里的“昏主”指的是唐昭宗,他因为沉迷于享乐,导致国政混乱,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在这首诗中,王仁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唐昭宗被迫投降的情景。诗的前两句“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接着“二十万军高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这一句,更是直击当时社会的现实,讽刺了那些放弃抵抗、投降敌人的将领们缺乏男儿的勇气和担当。这种深刻的讽刺和批判,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国家能够浴火重生,迎来新的繁荣昌盛。同时,也提醒我们要警惕历史上的沉痛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和平与繁荣。
王仁裕的《戮后主出降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历史内涵和社会意义的佳作。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思考人生,激发我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努力。}
{ 诗句释义与译文:
原文: 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
译文: 唐朝末代皇帝被俘时,捧着玉玺,牵着羊,把旗帜倒挂着。
关键词解释:
蜀朝:指唐朝晚期的朝代,特指由武后建立的后期统治时期。
昏主:指政治昏暗不明的皇帝,这里特指唐昭宗李晔。
衔璧牵羊:古代臣子向敌国表示臣服的一种方式,象征性地将玉玺和人质献给敌方首领。
牵羊:指牵着羊作为人质。
倒系旗:倒挂旗帜,形象地描绘了投降的场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唐昭宗被俘时的情景描写,展现了当时国家危机四伏,无力回天的悲壮氛围。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王仁裕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批评,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既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又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典故:
玉玺:古代皇帝的权力象征,通常由玉石制成。
牵羊:在古代战争中,俘虏敌方首领或重要人物时,通常会牵一头羊作为标志。
倒系旗:形容旗帜倒挂着,象征着投降或屈服的态度。
文化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动荡,特别是唐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这一时期,虽然有多个政权并存,但整体上国家权力逐渐削弱,外患不断,内部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崩溃。
《戮后主出降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揭示。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国家的脆弱性。同时,这首诗也启示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始终掌握在人民的手中,只有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才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