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管仲论原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苏洵在这篇名为《管仲论》的经典散文中,深刻剖析了管仲辅佐桓公建立霸业的历史功绩以及最终导致齐国混乱的原因。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内容:
- 管仲与桓公的合作:管仲辅佐桓公时期,齐桓公凭借管仲的智慧和政策,成功扩张势力,并多次击败周边国家,确立了霸权地位。这一历史阶段标志着齐国的强盛和对外的广泛影响力。
- 管仲去世后的局面:随着管仲去世,新的政治人物如竖刁、易牙和开方开始在齐国掌权。这些臣子的野心导致了桓公晚年的混乱局面,使得齐国内部矛盾加剧,最终引发了五公子争夺君位的战争。这段历史揭示了个人权力集中带来的潜在危险。
- 管仲与齐国的治理:苏洵认为,齐国之所以能在管仲死后依然保持一段时间的安定,是因为鲍叔能够继续辅佐齐国的治理。这表明在政治稳定中,领导者的个人品质和能力同样重要。
- 管仲的失败原因:苏洵进一步分析指出,管仲本人并非直接导致齐国混乱的根源。事实上,正是因为他的去世,没有强有力的继承者来维持政局稳定,才让竖刁等人有机可乘。这一点强调了政治稳定性需要持续的领导力量和有效的治理策略。
- 管仲与后世君主的关系:苏洵通过比较管仲与后来的桓公,暗示后者在任用臣子上缺乏远见。这种对比不仅批评了桓公个人的短视,更反映了历史上君主在选择辅佐者时的失误所带来的长远影响。
- 历史教训的总结:文章最后指出,历史上成功的国家往往因为有了优秀的领导者和明智的政策才得以长久维持。相反,那些因权力过度集中在一人手中的国家,往往会陷入混乱。因此,苏洵提醒人们要重视选拔和培养有才能的政治家作为国家的支柱。
苏洵的《管仲论》不仅是一篇历史评论,更是一篇深刻的治国哲学论文。它通过对管仲与齐桓公合作与对立的历史事件的分析,为后世提供了关于如何识别和防止政治危机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