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职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呜呼!自王播、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金石录》后序
这本书(指《金石录》)三十卷是赵公德父所著。它收录了从远古三代到五代的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上的款识,以及那些显赫的人物或者隐逸之士的故事。这些内容都来源于金石刻文,共二千卷。这些都是辨别真伪,去除虚假,褒扬事实,批判错误的记录,它们足以与圣人之道相合,也足够用来纠正史家的错误。可以说,内容非常丰富。
哎呀!自从王播、元载之祸之后,书画的价值就如同胡椒一样低廉;长舆和元凯之病,钱癖和传癖又有什么不同?他们虽然名字不同,但被迷惑的是一样的。我在建中辛巳年(1181年)开始归附赵氏。那时我的父亲是礼部员外郎,丞相是吏部侍郎,我年仅二十一岁时还在太学读书。我们赵、李两家都是贫寒之家,经常在朔望之日(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去相国寺(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市鼓楼东大街北端路西的相国寺),买些碑文和水果回家;一边欣赏着玩味,一边咀嚼,就像生活在葛天氏时期的人一样。两年后,我出来做官,便有了吃素食穿皮袄的习惯,走遍天下,搜集所有古文奇字的资料。时间一天天过去,渐渐地越积越多。丞相身处政府高位,他的亲朋故旧有的在馆阁任职,有许多亡佚的诗和轶事,还有鲁壁、汲冢所未见的书籍,我便全力收集并传抄;慢慢地我对这些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不能自拔。后来有时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一代奇器之类的东西,我也忍不住脱衣买来欣赏。记得崇宁年间,有人拿着徐熙的《牡丹图》,要求高价二十万;当时即使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要十万钱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留他住了一晚上,算来算去没有合适的办法才送他回去。夫妇两人面面相觑地感叹了几日。
注释:
- 《金石录》:赵德甫的文集,由赵明诚编辑,收录了作者及其妻子王氏收藏的金石文字资料。
- 右:《金石录》三十卷:指出书的版本。
- 上自三代:从夏商周三代开始。
- 下迄五季:一直到五代。
- 钟鼎:古代的铜器。
- 甗(yǎn):一种古代炊器,有甑而无鬲,上下二空,中间有隔板分隔。
- 鬲(lì):一种古代烹饪用的陶器,三足两耳或三足一耳。
- 盘:古时盛食物的器皿,圆形或方形。
- 匜(yí):古代的一种水器,形似今之汤碗。
- 尊:一种盛酒器。
- 敦: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圆形或方形。
- 取:选择。
- 正伪:辨别真伪。
- 去取:选择取舍。
- 褒贬:褒扬或贬低。
- 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上可以符合儒家的经典道理。
- 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职者:下可以纠正史学家的错误记载。
- 名虽不同:虽然名称有所不同。
- 其惑一也:都被迷惑了。
- 余建中辛巳:建中辛巳为宋代高宗绍兴四年。
- 始归赵氏:开始依附赵明诚。
- 侯年二十一:赵明诚时年二十岁。
- 在太学作学生:在太学里学习的学生。
- 质衣服:典当衣物。
- 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追求天下所有奇异的字画资料的愿望。
- 浸觉有味:渐渐觉得有趣味。
- 不能自已:无法抑制自己的兴趣。
- 脱衣市易:脱下衣服购买。
赏析:
这首《金石录后序》是赵明诚对自己一生收藏金石文物的总结。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他从青少年时期对金石文物的痴迷到中年时期对学术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思考和展望。通过赵明诚的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执着,以及他在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态度和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