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晁错论

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注释:以七国的强大力量,突然被削减,这种变化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没有在此时放弃自己的生命,成为面对天下巨大灾难的中流砥柱,而是试图控制吴、楚的力量,却是为了保全自己,想要让天子亲自率领军队,而自己则留守防守。

“晁”:晁错,西汉时期的政治家。

“以”,介词,因为。

“七国之强”,指吴、楚七国的势力强大。

“骤削之”,快速地削减或削弱。

“其”,指示代词,它的。

“为变”,引发变故。

“岂”,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足怪”,足够奇怪的。

“错不”,如果去掉。

“不”,否定词。

“于”,介词,在。

“此”:指晁错的想法。

“当此之时”,指这个时候。

“虽无袁盎”,虽然没有袁盎(袁盎是当时的大臣)。

“错亦未免于祸”,晁错最终也无法幸免于祸。

“何者”,这是什么。

“自将”,自己率领军队。

“而重违其议”,却违背了大家的议论。

“是以”,因此。

“得行于其间”,得以在中间得到实施。

“东向而待之”,面向东方等待敌人的到来。

“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那么天子就会依靠他们来使自己不再恐惧。

“百盎”,一百位的盎。

“可”,能。

“嗟夫”,感叹词。

“世之君子”,世上的君子。

“欲求非常之功”,想寻求非凡的成就。

“则无务为自全之计”,那么就不应该追求保全自身的办法。

译文:晁错认为七国的强大力量会突然被削弱,这种变化是不足为奇的。晁错没有在那个时候舍弃自己的生命,成为面对天下巨大灾难的关键人物,而是试图控制吴、楚的力量,却为了保全自己,想要让天子亲自率领军队,而自己则留守防守。如果这样做,即使有一百个袁盎这样的大臣也不能阻止这场叛乱的发生。但是,晁错的做法最终无法避免灾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晁错想要留守防守,而让天子亲自率军作战,这从情意上来说,天子本就已经感到为难了,再违背大家的议论,让晁错去执行这个计划。这样一来,如果吴、楚叛乱,晁错自己也承担着风险,日夜操练,准备迎接敌人的攻击,使敌人不至于伤害到君王,这样天子就会依赖他来消除自己的忧虑。虽然有一百位的盎这样的人,但晁错的计划仍然难以成功。唉!世界上的君子们,如果想寻求非凡的成就,那就不应该追求保全自身的方法。让晁错自己去讨伐吴、楚,未必不能取得成就。只因为晁错想要保全自己,而天子不高兴,奸臣就乘机利用这个时机,晁错之所以能够保全自己,恰恰也是他自己招致的祸患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