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不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译文

  1. 可以给予奖赏,也可以不给予奖赏;给予的过份了就是仁,给予的不足份量就是义。给予过份了,还是君子;给予不足份量,就会变成对别人的残忍。所以仁是可过分的,而义是不可过分的。
  2. 古代赏赐不以爵位和俸禄为标准,惩罚不以刀剑和锯子为依据。赏赐是以爵位和俸禄为基础的,这种赏赐方式在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那里实行,而在没有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那里却没有实行。惩罚是以刀剑和锯子为标准的,这种惩罚方式在被刀剑和锯子伤害的人那里实施,而在没有被刀剑和锯子伤害的人那里却没有实施。
  3. 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不能通过奖励来鼓励,爵位、俸禄不足以激励人们;知道天下的恶行不能通过刑罚来制止,刀剑、锯子不足以约束人们。因此,如果遇到疑惑的事情就把它交给仁,用君子长者的方式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归向于君子长者的道。所以说:这就是最忠厚的行为。
  4. 《诗经》上说:“君子如祉,乱世很快就能结束;君子如怒,乱事很快就能平息。”君子的治理混乱,难道有什么不同的术法吗?关键是掌握他们的喜怒情绪,而不失去仁德而已。
  5. 根据《春秋》的正义观念,立法应该严肃,但责罚人时应当宽容,根据褒贬的意义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至诚的表现。

赏析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忠厚”与“严厉”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无论是赏还是罚,都应该以仁心为本,既要考虑到公正,又要考虑到人性的善良。在古代社会,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体现了一种淳朴的价值观。而现代则更注重法律的严格和公正,但也要考虑到人性的复杂和多元。诗中通过对古代和现代的对比,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