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范文正公文集叙

译文

庆历年间,我刚开始进入乡学,有一位来自京师的士人,名叫石守道,他写了一首《庆历圣德诗》给乡里的先生。我在旁边观看,能流利地背诵这首诗。我问这位先生,这首诗赞美的十一位人物都是谁?先生回答说:“你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呢?”我答道:“他们是天人吗?那我不配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人,为什么他们值得称赞呢?”先生对我的回答感到惊讶,于是告诉了我。还说:“韩琦、范仲淹、富弼和欧阳修这四人是非常杰出的人物。”当时虽然还没有完全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但我已经在心中记住了他们。在嘉祐二年,我考中进士,到了京城,但范仲淹已经去世了。当我读到他的墓碑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说:“我终于了解了他。”十五年来,我一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不是命运安排的吗?
这一年我考中了进士,开始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也因此认识了韩琦和富弼,他们都把我当作国士看待,说:“真遗憾你不认识范文正公。”在随后的三年里,我路过许州,开始认识了范仲淹的侄子,现在担任丞相的欧阳尧夫。又过了六年,我在京师遇到了范仲淹的侄子侄女,也就是他的堂妹。又过了十一年,我在徐州与范仲淹的侄孙、现在的官员德孺一起工作。我们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并且欧阳修还委托我为他写一篇传记。又过了十三年,我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

注释

  1. 庆历三年:庆历是北宋仁宗的年号(1041-1048),三年指的是庆历年间。
  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以其诗文著称。
  3. 乡校:指地方的学校或学堂。
  4. 士有自京师来者:指从首都(北京)来的一位士人。
  5. 鲁人石守道:鲁人指的是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此处指石守道是山东人。石守道是宋代的诗人。
  6. 《庆历圣德诗》:《庆历圣德诗》是北宋时期范仲淹所作,歌颂北宋仁宗皇帝的功德。
  7. 十有五年:表示十五年后。
  8. 范公殁:范仲淹去世。
  9. 登第:科举考试及第,成为进士。
  10. 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文论家、诗人。
  11. 国士:指国家的人才。
  12. 见属为叙:被允许撰写传记并交给欧阳修。
  13. :今江苏省徐州市。
  14. 德孺:指的是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后来担任过吏部尚书等要职。

赏析

此文是苏东坡对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一生的记述。文章从苏东坡幼年入乡校,偶然看到石守道作的《庆历圣德诗》,对其赞颂的十一人产生兴趣说起,到后来通过欧阳修的介绍认识韩琦、富弼、范仲淹等人,再到在徐州与范氏后人相会,最后完成对范仲淹一生的评价和记忆。整篇文章充满了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