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下才名同七子,六年开幕得嘉宾。
屈从颍水投馀刃,合去甘泉作从臣。
素以潘阳敦信睦,仍于洛孟卜仁邻。
士元骥足难羁绊,即见康衢势绝尘。
【注释】
子山:指李膺,李膺曾为洛阳令,后被党人排挤,家居颍川郡。
朝奉:官名,东汉时设置,为九卿之一。李膺曾任朝奉中郎将,故称李膺。
汝阴:郡名,治所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北。
洛:洛阳。
求诗:请李膺作诗一首。
邺下:指邺中(今河北省临漳县)。邺中是建安七子聚集之地。
七子:指曹丕、曹植、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七人,又称“建安七子”。
开幕:指开馆讲学。
屈从:屈服。
颍水:即颍河,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县,流经汝阴(今上蔡县)入淮河。
馀刃:指剩余的刀刃。
合去:离开,辞官归隐。甘泉:地名,在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南。汉文帝曾于甘泉宫召见许多方士和儒生,并命他们编修《新曲》等书籍。这里指李膺辞官归隐。
潘阳:地名,在今安徽省阜阳市东南。
信睦:指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和睦。
洛孟:指李膺的朋友,名叫孟典,任洛阳令。
士元:即李膺,字元伯。骥足,马脚。羁绊,系住马足的绳子。
康衢: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这里指朝廷。
绝尘:指超越前人。
赏析:
这首诗是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李膺由朝奉尉改任汝州刺史时,路过汝州时所作的。诗人回忆与李膺的交往,表达了对他的敬慕之情。
首联写李膺在汝州任职,与建安七子同游邺下,共论文章之事,结集成《建安七子集》。
颔联写李膺在汝州任职期间,因与党争而受到排挤。他被迫离开了颍水,远离了京城,辞官归隐,与友人一起到洛阳卜居。
颈联描写李膺在汝州时期与友人的深厚友情,他们相互信任和睦相处。李膺与友人孟典在洛阳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尾联表达对李膺仕途坎坷的惋惜之情。他虽有才能,却无法施展才华,只能远走他乡,寄情山水之间。然而他的才德仍为世人所传颂,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暗示出李膺虽已退隐,但其精神仍然影响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