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哀姜产祸芽,龂龂鲁道可胜嗟。
武闱难起无人救,季子来归未足嘉。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鲁隐公元年,季孙氏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争夺政权,发生内乱。隐公在位时,桓公的三个儿子(桓公去世时没有立太子),即宋桓公、卫庄公、陈厉公都来到鲁国,请求回国继承父位,并要求鲁国给他们一些土地。隐公不同意,他们便在鲁国境内发动攻击,隐公被迫出逃到齐国。后来桓公的儿子们回国争当国君,互相争斗,最后都被杀死。因此“哀姜产祸芽”指的就是这场祸乱。

庆父,指鲁桓公的第三个儿子,名封,字子般,因封在庆(今山东省济南市)地为侯,故称庆父。他的母亲是齐僖公的女儿。鲁桓公死后,庆父与另一儿子武公(名括,又名胡)争权夺嫡,庆父被驱逐出鲁国。后庆父又勾结陈国人发动叛乱,被周宣王杀死。“哀”在这里指哀叹,“姜产祸芽”指的就是这场祸乱。

“龂龂鲁道可胜嗟”,鲁国国君在治理国家时,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和松懈;而鲁国的大臣们却经常以鲁国国君的过失来作为抨击的对象或借口,借机打击其他大夫。这实际上是对鲁国国君执政方式的一种讽刺。

“武闱难起无人救”,这里说的“武闱”(考试)是指鲁文公时期,因为当时鲁国国君的执政方式有问题,所以鲁文公在选拔人才方面显得犹豫不决,不能及时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官职,结果导致国家政治腐败、官员无能,国家形势岌岌可危。“难起”就是难以振兴的意思;“无人救”则是指没有人能够挽救这种局面。

“季子来归未足嘉”,季子,就是孔子的老师,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曾跟随鲁国大夫孟献子出使楚国,受到楚灵王的侮辱。后回到鲁国,受到孔子的敬重和追随。“季子来归”指的是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受到鲁国国君的赏识和重用。“未足嘉”则是说孔子的贡献还不够,还不足以成为国家的支柱。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鲁国国君在执政方式上的错误以及其后果,以及孔子的贡献不够等几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诗人对当时社会的观察也非常敏锐和深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