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子国最贫,疮痍民未瘳。
君去谁抚摩,欲借嗟无由。
我已上祠章,归欤老田畴。
迟君还日边,寄书到东瓯。
注释:
巴子国:即巴蜀地区,这里指四川一带。
疮痍:创伤、伤痕。
君:您。
抚摩:慰藉、照顾。
嗟无由:无计可施,无能为力。
已:过去。
上祠章:指向皇帝奏请祭祀。
归欤:语出《诗经·小雅·北山》,意为回家吧。这里用来表达对元章的依依不舍之情。
老田畴:指在家乡从事农业劳动。
还日边:回到京城。
寄书到东瓯:指给远方的友人写信。东瓯,古代对浙江温州一带的称呼。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通过描述巴子国的贫穷和人民的创伤,表达了自己无法为元章提供帮助的无奈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元章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巴子国最贫,疮痍民未瘳”,描绘了巴子国的贫困和人民的创伤。这既是对元章将要离开的巴子国的直接描写,也是对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三句“君去谁抚摩,欲借嗟无由”则是诗人对于元璋即将离去的无奈和无助的感慨。他无法提供帮助,只能默默地祝福元璋能够顺利地完成使命。
第四句“我已上祠章,归欤老田畴”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元璋的关切和思念。他已经向皇帝奏请祭祀,希望元璋能够平安归来,过上安宁的生活。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
最后两句“迟君还日边,寄书到东瓯”则是诗人对于元璋的深情厚谊的表达。他希望能够等到元璋回来时,能够收到他的来信,分享他在成都的生活和经历。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元璋的深深眷恋和对其即将离别的惋惜之情。通过对巴子国的描述和对元璋的关心,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关怀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