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久无雨,渴心欲生埃。
麦既枯且死,木亦黄而摧。
方春云已火,未夏蚊成雷。
刺史固有罪,斯民自宜哀。
真人及大士,久出应思回。
闭阳纵诸阴,愧无董生才。
林鸠厌呼唤,石燕徒低徊。
有日上扶桑,无云起阳台。
方修九渊祀,遽闻尺木催。
想惊阿香梦,疑噀栾巴杯。
夜中檐溜响,枕上愁颜开。
愿遍普天下,不止泉山隈。
莫作鼎湖浪,因风下崔嵬。
明朝贺雨诗,定自莆中来。

我们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采用了押韵和对仗的格式,整体结构严谨。

诗句解读

  1. 南国久无雨,渴心欲生埃。:南方长时间没有下雨,使得人们感到非常口渴,渴望雨水。
  2. 麦既枯且死,木亦黄而摧。:小麦已经枯死,树木也变得枯萎并且被摧毁。
  3. 方春云已火,未夏蚊成雷。:春天的云像火一样燃烧,夏天的蚊子像雷一样轰鸣。
  4. 刺史固有罪,斯民自宜哀。:刺史们因为天气问题有责任,因此民众应该感到悲哀。
  5. 真人及大士,久出应思回。:传说中的仙人(如东方朔、王母娘娘等)长期出现,他们的行为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
  6. 闭阳纵诸阴,愧无董生才。:关闭阳光释放阴气,但自己却缺少能够这样做的人。
  7. 林鸠厌呼唤,石燕徒低徊。:树林中的鸟厌倦于被打扰,而石头上的燕子也只是徒劳地徘徊。
  8. 有日上扶桑,无云起阳台。:虽然有太阳升起到扶桑(古代神话中的神树),但是没有云彩从阳台(古代传说中的仙女居住之地)升起。
  9. 方修九渊祀,遽闻尺木催。:正在进行的祭祀活动,却突然听到了尺长的木材被催促的消息。
  10. 想惊阿香梦,疑噀栾巴杯。:梦境被惊醒,怀疑是神仙用栾巴杯(一种神奇的酒杯)施法。
  11. 夜中檐溜响,枕上愁颜开。:夜晚听到屋檐滴水作响,使得愁容舒展。
  12. 愿遍普天下,不止泉山隈。:祈求普渡天下,让泉水永远流经山间。
  13. 莫作鼎湖浪,因风下崔嵬。:不要成为那些失败的传说,随风落下至高无峰之颠。
  14. 明朝贺雨诗,定自莆中来。:明朝会有一个赞美天降甘霖的诗歌,这首诗歌必定出自福建莆田这个地方。

译文及注释

南国已经很久没有雨了,使得人们非常渴望雨水来临。小麦已经枯萎并且死去,树木也被黄叶所覆盖并被摧毁。春天的云就像烈火一样燃烧,夏天的蚊虫如同雷鸣般肆虐。刺史们因为他们的失误而有罪责,因此民众应该感到悲哀。传说中仙人(如东方朔、王母娘娘等)长期出现,他们的行动应引起人们的反思。关闭阳光释放阴气,但自己却缺少能够这样做的人。树林中的鸟厌倦于被打扰,而石头上的燕子也只是徒劳地徘徊。虽然没有太阳升起到扶桑,也没有云彩从阳台升起。虽然正在进行的祭祀活动,却突然听到了尺长的木材被催促的消息。梦境被惊醒,怀疑是神仙用栾巴杯施法。夜晚听到屋檐滴水作响,使得愁容舒展。祈求普渡天下,让泉水永远流经山间。不要成为那些失败的传说,随风落下至高无峰之颠。明朝会有一个赞美天降甘霖的诗歌,这首诗歌必定出自福建莆田这个地方。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南国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久旱不雨的无奈和期盼甘霖的心情。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将农作物比作干枯而死的树木,将天空的云彩与雷声相联系等,这些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人通过回顾历史上的仙人和神灵,表达了对超自然力量的向往和依赖。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既有现实的描绘,又有对理想状态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