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雨遍群望,扰扰冲尘埃。
际天麦浪空,刺水秧针摧。
已近尺五天,未动满盈雷。
地欲赤晋国,年将饥鲁哀。
寄笺叩天门,好音清夜回。
似传上帝意,颇亦怜不才。
披衣起视月,在毕方徘徊。
忽闻萧萧声,高洒熙熙台。
云阵泼墨暗,电光摇帜催。
灯前落檐花,欣衔少陵杯。
绿波满四泽,花柳村村开。
知有一尺霖,来从傅岩隈。
不作天宝词,淋零悲马嵬。
定有元和诗,中衔谏书来。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他的作品以豪放派著称,语言生动,意境深远。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
诗句释义及译文:
- 请雨遍群望,扰扰冲尘埃。
- 际天麦浪空,刺水秧针摧。
- 已近尺五天,未动满盈雷。
- 地欲赤晋国,年将饥鲁哀。
- 寄笺叩天门,好音清夜回。
- 似传上帝意,颇亦怜不才。
- 披衣起视月,在毕方徘徊。
- 忽闻萧萧声,高洒熙熙台。
- 云阵泼墨暗,电光摇帜催。
- 灯前落檐花,欣衔少陵杯。
- 绿波满四泽,花柳村村开。
- 知有一尺霖,来从傅岩隈。
- 不作天宝词,淋零悲马嵬。
- 定有元和诗,中衔谏书来。
注释与赏析:
- “请雨遍群望,扰扰冲尘埃。”:诗人在请求降雨时,看到大家纷纷出门期待雨水的到来,而雨水却冲散了尘土。这里的“扰扰”形容人群急切的样子,而“冲尘埃”则描绘了雨水冲刷后尘土飞扬的景象。
- “际天麦浪空,刺水秧针摧。”:当雨水来临,田间的麦浪翻滚,就像被风吹动的稻草人一样,而灌溉用的秧苗也因雨水而倒下。这里的比喻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雨势之大。
- “已近尺五天,未动满盈雷。”:雨已经下了五天,但还没有完全停歇,只是偶尔会有雷声。这里的“尺五”可能指的是时间长短,也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 “地欲赤晋国,年将饥鲁哀。”:如果雨水过多,可能会导致土地过于肥沃,反而引发饥荒。这里的“赤国”、“饥鲁哀”都是用来形容过度降雨带来的负面影响。
- “寄笺叩天门,好音清夜回。”:诗人通过书信向天庭祈求雨水,希望能听到好消息。这里的“好音”指好的消息,“清夜回”则表示在宁静的夜晚得到回音。
- “似传上帝意,颇亦怜不才。”:诗人猜测这可能是上天的意愿,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力量的敬畏。这里的“怜不才”可能是指对自己才能的自嘲或自谦。
- “披衣起视月,在毕方徘徊。”:诗人起床观看月亮,发现它似乎在天空中徘徊不定。这里的“毕方”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这里用来象征月亮。
- “忽闻萧萧声,高洒熙熙台。”:突然听到雨声沙沙作响,仿佛雨水洒落在热闹的台上。这里的“洒熙熙台”形容雨点落下的声音和场景。
- “云阵泼墨暗,电光摇帜催。”:乌云密布,如同泼墨一般,闪电划破天际,照亮了整个景象。这里的“墨暗”和“电光”都是形容闪电的效果。
- “灯前落檐花,欣衔少陵杯。”:在灯火阑珊处,雨滴打在屋檐上的花朵上,仿佛是诗人欣赏美景的心情。这里的“衔少陵杯”可能是诗人的一种幽默说法,表示自己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品味生活。
- “绿波满四泽,花柳村村开。”:田野上绿色的波浪弥漫开来,到处都是盛开的花柳,村庄处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这里的“花柳”是春天的象征,代表了生机勃勃和繁荣昌盛。
- “知有一尺霖,来从傅岩隈。”:知道这一场大雨即将到来,它源自于傅岩山的洼地。这里的“霖”指的是大雨,而“傅岩隈”可能是指某个地名或地形特征。
- “不作天宝词,淋零悲马嵬。”:不希望像李白那样写一些悲伤的诗,因为这场雨会带来喜悦。这里的“天宝词”可能是指唐明皇李隆基时期的诗歌,而“马嵬”是唐朝的一个地名,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地点之一。
- “定有元和诗,中衔谏书来。”:肯定有白居易的诗作,其中包含了他的谏言。这里的“元和诗”可能是指唐代白居易的诗集《白氏长庆集》,而“谏书”则是古代官员上奏皇帝时所使用的文书。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对古人的引用和对比,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