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公学孔子,不陋九夷居。
诋佛讥君王,道大忠有馀。
南迁八千里,文墨以自娱。
至今潮阳人,比屋皆诗书。
蓬茨得赵子,如获沧海珠。
临行赠以言,恨不与之俱。
德如昌黎公,圣人之徒与。
比周孔孟轲,不道迁相如。
韩公不可见,赵子今亦无。
潮人敬爱公,百世祀不渝。
英姿入山骨,凛凛苍眉须。
彼哉逢吉鏄,金章裹猿狙。
使君艺且贤,所至政绩殊。
下车首风教,庙修庭草除。
又闻新棘闱,轮奂归画图。
继坡当有作,大笔文辞驱。
恶诗愿勿刻,人方笑其愚。
曾潮州到郡未几,首修韩文公庙,次建贡闱,可谓知化本矣。某因读韩公别赵子诗,用韵以寄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昂,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文章巨匠”。
韩愈学孔子,不陋九夷居。
韩愈学习孔子的学说,不受地域和民族的限制。他认为,学问不分贵贱贫富,只要有志向,都可以成才。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诋佛讥君王,道大忠有馀。
韩愈反对佛教,批评当时的君主,认为他们过于追求享乐,不顾百姓疾苦。他主张君主要以仁义为治国之道,强调君主应该关心民生疾苦,为百姓谋福利。
南迁八千里,文墨以自娱。
韩愈因政治原因离开家乡,南迁八千里。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他通过写诗作画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寻找心灵的慰藉。
至今潮阳人,比屋皆诗书。
潮阳的百姓都热爱读书,家中都收藏着大量的书籍。这种文化氛围使得潮阳成为了一个文化名城。
蓬茨得赵子,如获沧海珠。
韩愈在仕途不顺时,得到了好友赵子的帮助。赵子不仅给予他物质上的帮助,还鼓励他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这种友情让韩愈倍感温暖。
临行赠以言,恨不与之俱。
在离别之际,韩愈将一首诗送给了赵子。他希望能和赵子一起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德如昌黎公,圣人之徒与。
韩愈的道德品质堪比古代圣贤,他的思想观念也深受儒家影响。他主张君主应以仁义为治国之道,关心民生疾苦。
比周孔孟轲,不道迁相如。
韩愈并不赞同战国时期的一些功利思想和行为方式,他认为这些思想和行为都是违背道德规范的。
韩公不可见,赵子今亦无。
由于政治原因,韩愈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他已经离世多年,赵子也已经不在人世。
潮人敬爱公,百世祀不渝。
潮阳的百姓一直怀念着韩愈这位伟大的文人,他们将他供奉在庙里,世代相传,永不更改。这种敬仰之情体现了他们对韩愈的深深怀念和崇高敬意。
英姿入山骨,凛凛苍眉须。
韩愈的外貌英俊威武,他的额头上留着长长的眉毛,给人一种坚毅的感觉。这种形象让人联想到他年轻时的风采。
彼哉逢吉鏄,金章裹猿狙。
韩愈曾在寺庙里担任过僧人的职务,身着金色袈裟,头戴金冠。这种装束象征着他的尊贵身份和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使君艺且贤,所至政绩殊。
韩愈作为使君,有着出色的才能和高尚的品质。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取得显著的政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下车首风教,庙修庭草除。
当韩愈回到家乡时,他首先关注的是家乡的教育问题。他亲自主持修建学校,清理庭院里的杂草,希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又闻新棘闱,轮奂归画图。
韩愈听说家乡新建了考试院,便派人前去查看。他发现考试院的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墙上挂着精美的壁画。这种场景让他倍感欣慰和自豪。
继坡当有作,大笔文辞驱。
韩愈相信,他的后人会继续传承他的事业,发扬光大他的精神。他们将会用大笔文辞去书写历史,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恶诗愿勿刻,人方笑其愚。
韩愈虽然是一位伟大诗人,但他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他曾经写过一些被认为是“恶诗”的作品。然而,人们仍然愿意保留这些作品,因为它们代表了韩愈的真实情感和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