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使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锄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注释:

  1.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 白沟河(位于河北):古称涿郡之水。
  • 蕃塞地:指的是蕃(指北方少数民族)的边关要塞之地。
  1. 蕃使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 蕃使:即蕃国人使者。
  • 射狐狸兔子:打猎活动。
  • 汉兵:汉朝的士兵。
  • 不道:不按常规行事。
  • 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烟火信号。
  1. 万里锄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 锄耰:农具,用于开垦土地。
  • 塞垣:指边防的墙壁。
  • 幽燕:地名,今北京一带。
  • 桑叶:生长于北方的植物。
  • 隐:隐藏、遮蔽。
  1.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 棘门:地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 灞上:古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南。
  • 徒儿戏:儿童游戏。
  • 李牧:战国时期的名将,曾任赵国边境的守军将领。
  •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将领。
    赏析:
    《白沟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蕃使和汉军的描写,展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重要性。全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悲悯。
    首句“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描绘了白沟河畔的蕃塞地,每年都有蕃使往来,这是一段持续多年的历史。这句话通过蕃塞地和蕃使的描绘,为后文的战争场景作了铺垫。
    第二句“蕃使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则转向了战争场面。蕃使常来射杀狐狸兔子,而汉朝士兵却无法有效地防御这些入侵者。这里用“不道”一词,表达了对于这种无谓战斗的不满和愤怒。
    第三句“万里锄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进一步描绘了战场的景象。万里长城如同一把利剑,连接着塞垣和平原。而幽燕地区的桑叶在战乱中被遮蔽,显得暗淡无光。这句诗通过强烈的对比,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最后一句“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则转向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李牧和廉颇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将军,但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再也无法谈论他们的事情了。这里用“莫更论”一词,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无奈和对过去的怀念。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