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泽与天杳,旁临无限情。
他时散发处,最爱垂虹亭。
飘然平生游,舍我戴吴星。
欲往独不得,都门看扬舲。
到县问疾苦,为予求所经。
当知耕牧地,往往茭蒲青。
三江断其二,洚水何由宁。
微子好古者,此歌尚谁听。
诗句原文:
青发朱颜各少年,幅巾谈笑两欢然。柴桑别后馀三径,天禄归来尽一廛。邂逅都门谁载酒,萧条江县去鸣弦。犹疑甫里英灵在,到日凭君为舣船。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 诗人简介: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改革精神闻名于世,被后人尊称为“王荆公”。他的诗歌风格豪放而不失细腻,善于运用自然景观来抒发情感,展现出其高远的志向与深沉的情感。
- 诗意解读:“青发朱颜各少年,幅巾谈笑两欢然。”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年轻人相聚的场景,其中的年轻者们戴着幅巾,笑容满面,彼此间洋溢着欢乐。这里的“青发”和“朱颜”形容人物年轻有活力,而“幅巾”则暗示了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或身份的象征。“柴桑别后馀三径,天禄归来尽一廛。”则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简朴生活的满足。
- 诗中景物描写:“霜泽与天杳,旁临无限情。”通过“霜泽”和“天际”这两个意象,诗人传达出了一种辽阔无垠的空间感与深远的情感。这里的“杳”字形象地描绘了天空与大地之间的辽阔距离,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深邃与广阔。“他时散发处,最爱垂虹亭。”这里提到了“散发处”,可能是指一个可以自由放松思绪的地方,而“垂虹亭”则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点,象征着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 诗人情感表达:“飘然平生游,舍我戴吴星。”诗人通过“飘然”这一动作,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同时,“戴吴星”则可能是诗人自比星星,强调其在夜空中的独特位置和价值,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欲往独不得,都门看扬舲。”这里反映了诗人虽心怀壮志但未能如愿以偿的无奈之情,“扬舲”指的是扬帆起航,象征着追求和探索。
- 社会背景与影响: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政治环境相对清明,社会相对安定。王安石作为当时的官员,虽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他仍然保持着一颗为民请命的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个人情怀,也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 艺术特色分析:从艺术手法上看,王安石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例如,“霜泽与天杳”中的“霜泽”象征了自然的冷清与辽远,而“天禄归来尽一廛”中的“天禄”可能是指古代帝王之位,象征着权力和责任。此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色彩和声音描述,如“青发”、“朱颜”、“柴桑”、“天禄”、“垂虹亭”等词汇,这些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性和感染力。
- 文化意义与启示:这首诗不仅是王安石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理想的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珍惜和平稳定的时代条件,积极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
综合以上分析,此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王安石的个性与时代背景。无论是在艺术表现还是情感表达上,这首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