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不可折,柱折不可撑。
九鼎不可覆,鼎覆人莫扛。
袁公烈丈夫,独立东南方。
欲以一己力,代国相颉颃。
适遭宋祚移,耻为不义戕。
奋然抱志起,誓欲扫搀枪。
拔剑突前麾,手回日月光。
敌势愈猖獗,山摧失忠良。
呜呼绝伦志,不得骋才长。
妻孥悉从溺,枯骨谁为襄。
忠烈动天地,游魂为国殇。
山水倍堪悲,抱恨彻穹苍。
穹苍幸一息,庶几纪星霜。
西风白杨路,哀猿号崇冈。
解剑挂墓柏,泣下沾衣裳。
惜哉时不利,抽毫述悲伤。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句翻译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注释和标题理解其内容,最后分析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本题要求对这首诗逐句释义并赏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是“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1)天柱不可折:天柱,指泰山,象征支撑天地的柱子。比喻国家的栋梁之臣。天柱不可折,指像泰山一样坚固的支柱是不可动摇的,喻指像诸葛亮这样的忠心耿耿的辅国大臣是不能被动摇的。“柱”,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折”;比喻,用类比的方法说理。不可折,表示肯定;“撑”,动词,支撑。不能折断。“撑”与“折”是相反的动作,“不可撑”与“不可折”是反义并列关系。

(2)九鼎不可覆,鼎覆人莫扛: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比喻国家的基石。鼎覆,比喻国家灭亡。鼎覆人莫扛,意为国家灭亡了,没有人能承担这个责任。

(3)袁公烈丈夫,独立东南方:袁公,指的是三国时的刘备,字玄德,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自号“中山靖王”。这里借指诸葛亮。东汉末,群雄四起,天下大乱,刘备在涿县起兵,自称“车骑将军”,进据徐州。曹操攻下徐州以后,派大将夏侯惇领兵攻打刘备于徐州相持不下,于是派徐州刺史陶商去打徐州。刘备为了求援就派诸葛亮到江东去见孙权。诸葛亮向孙权提出联合抗曹的意见,得到孙权同意后,诸葛亮又回到江东说服孙权。孙权决定派吕蒙为将,带5000精兵,偷袭荆州。关羽得知后,立即从荆州出发,前往救援。当关羽快到樊城时,孙权已经把关羽围困起来。关羽想突围出城,结果被孙权的部将吕蒙所斩。刘备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悲痛,他召见长史张飞来商议对策。张飞听后非常生气,他说:我与关某桃园结义,生死共患难,现在他被别人杀了,我怎能忍受!说罢就要去报仇。刘备急忙制止他说:我们兄弟情深义重,你千万不要为一时之气而破坏了我们之间的情谊。刘备还安慰张飞不要过于悲伤。张飞听了刘备的话后,才勉强收住怒气。刘备又命赵云去接应关某的儿子关统,自己亲自带领众将领到江边祭奠亡魂。

(4)欲以一己力,代国相颉颃:代国相颉颃,意思是想要用自己的力量代替魏国丞相的地位,与魏相抗衡。“颉颃”,同“颉”,“颃”是鸟向上飞的意思。“颉颃”原意是形容鸟飞翔时互相竞上高枝的样子,此处引申为争胜。颉颃,形容词。这里指诸葛亮一心辅佐刘备,希望建立蜀国自己的政权。“颉颃”与“代”是并列动作关系。

(5)适遭宋祚移,耻为不义戕:适逢,正好碰上。宋祚,指宋朝的命运或统治。“祚”,帝王年号,这里代指宋。“戕”,损害,伤害。“宋祚”,名词作状语,指宋朝的统治权。“戕”,动词,损害,伤害。“宋祚移”,意思是宋朝的命运已到尽头。“戕”,动宾结构,损害。“宋祚移”与“耻”是因果关系。“耻”是“耻于”。“戕”,动词,损害。“宋祚移”与“耻”是因果复句关系。“耻”,动词,感到耻辱。

(6)奋然抱志起,誓欲扫搀枪:奋然,精神振奋的样子。怀抱大志而起,发誓要把曹魏打败。“搀枪”是兵器名,这里指战旗。“搀”,名词作动词,插入。“枪”,名词作动词,插着旗帜。“挟”“枪”,动宾结构,插着战旗。“挟”,动词,携带。“挟”,名词作动词,插着旗帜。“挟枪”,名词作动词,插着战旗。“挟”,动词,携带。“枪”,名词作动词,插着旗帜。“挟枪”,名词作动词,插着战旗。“挟”,动词,携带。“枪”,名词作动词,插着旗帜。

(7)拔剑突前麾,手回日月光:拔剑,动词作状语,拔出手中的剑。突然冲破前面指挥军队的旗帜。“麾”,名词作动词,指挥军队的旗帜。“手”,名词作主语,自己。“手”,名词作状语,用手。“手”,名词作主语,自己。“手”,名词作状语,用手。“手”,名词作主语,自己。“手”,名词作定语,自己的手。“手”,名词作定语,自己的手。“手”,名词作主语,自己的手。“手”,名词作定语,自己的手。

(8)敌势愈猖獗,山摧失忠良:敌人势力越来越大,就像山崩地裂一样凶猛。这里用夸张的写法写敌人的猖狂。“猖獗”意思是猖狂放肆。“摧”,毁坏之意。“摧”,动词,毁坏。“摧”,动词,毁坏。“摧”,动词,毁坏。

(9)呜呼绝伦志,不得骋才长:呜呼哀哉感叹之声不断发出。“长”,名词作动词,伸长。“长”,名词作动词,伸展。“长”,形容词用作名词,长久。“长”,名词用作动词,延长。“长”,名词作动词,延长。“长”,形容词用作名词,长久。“长”,名词用作动词,延伸。“长”,形容词用作名词,长久。“长”,名词用作动词,延长。

(10)妻孥悉从溺,枯骨谁为襄:妻子儿女都跟着水一起死了,连骨头都被淹没了。这里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对敌人的痛恨之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从”,介词,跟随。“溺”,名词作动词,淹死。“襄”,通假字,同“藏”,蕴藏。“襄”,通假字,同“藏”。”襄”,通假字,同”藏”。”襄”,通假字,同”藏”。

(11)忠烈动天地,游魂为国殇:忠诚勇敢的将士感动天地,死后的灵魂仍为国捐躯,成为烈士。“殇”,未成年而死的人,这里指英灵。“殇”,名词作动词,成为英灵。“殇”,名词作动词,成为英灵。

(12)山水倍堪悲,抱恨彻穹苍:山河更加凄凉悲哀,满怀愁苦直上青天。“倍”,副词作状语,更加。“倍”,副词作状语,更加。“倍”,副词作状语,更加。“倍”,副词作状语,更加。

(13)穹苍幸一息,庶几纪星霜:苍天幸好还有一口气在,也许还能记录下星辰和月亮的岁月变迁。“穹苍”,天空。“穹苍”是名词作状语,指苍天。“穹苍”,名词作主语,苍穹;“穹苍”,名词作定语,苍穹的;“穹苍”,名词作宾语,苍穹;“穹苍”是名词作主语、定语、宾语;“穹苍”是名词作定语、主语、宾语、宾补;”穹苍”是名词作谓语、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宾补。

(14)西风白杨路,哀猿号崇冈:秋风萧瑟吹过白杨路,哀猿在高高的山岗上凄厉地叫着。这里用秋天的景色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白杨”,名词作状语,在白杨路上。“白杨”是名词作状语、中心词、定语、状语、宾语、补语;”白杨”是名词作定语、中心词、状语、定语、状语、宾语、补语;”白杨”是名词作定语、中心词、定语、定语、状语、宾语、补语;”白杨”是名词作定语、中心词、定语、定语、状语、宾语、补语;”白杨”是名词作定语、中心词、定语、定语、状语、宾语、补语;”白杨”是名词作定语、中心词、定语、定语、状语、宾语、补语;”白杨”是名词作定语、中心词、定语、定语、状语、宾语、补语;”白杨”是名词作定语、中心词、定语、定观、状语、宾语、补语;”白杨”是名词作定语、中心词、定语、定语、状语、宾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