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阴尽日黯无光,白骨纵纵横地霜。
真鞑未多多伪鞑,拒王不罪罪勤王。
昔持耒耜今兵革,人食糟糠马稻粱。
正似镬汤无冷处,年三十六死为长。
【注释】
天阴:天气阴暗。
真鞑:指真正的鞑靼人,即蒙古族;多伪鞑:指假的鞑靼人,即汉族。
拒王:指元朝的皇帝。
昔持耒耜今兵革:过去是农民,今天成了战士。
人食糟糠马稻粱:形容百姓生活十分艰苦。
正似镬汤无冷处:比喻元朝统治下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年三十六死为长:意思是说,我年方三十六就死去,死后也甘愿为长。
【译文】
整天都是阴天,天空暗淡没有光芒,白色的骨骸纵横交错地散落在霜冻中,真正的鞑靼人并不太多而虚假的鞑靼人也不少,拒绝王的人并不罪责罪责那些效忠王的人。过去的农夫现在却成了士兵,人们只能吃着糟糠和马的草料,马却能吃上稻米。元朝的统治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年方三十六就死去,死后也甘愿为长。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当时社会情况的感受与抒发。全诗以“天”、“日”起兴,以“白骨”、“真”、“多”、“伪”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悲惨的社会景象,揭露了元代统治者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残酷剥削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元朝统治的强烈不满。同时,诗人还借古讽今,以“人食糟糠马稻粱”来暗喻当时的百姓生活之苦。最后,诗人以“正似镬汤无冷处,年三十六死为长”表达了自己宁愿早死也要为正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内涵深远。它既揭示了元末社会的黑暗现实,又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深同情以及他为之奋不顾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