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中秋,不向光影门前过。披衣得坐。无佛众生我。

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还知么。就中两个。鼻孔谁穿破。

点绛唇 · 代净众老此夜中秋,不向光影门前过。披衣得坐。无佛众生我。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还知么。就中两个。鼻孔谁穿破。

【注释】:

(1)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碧玉妆”、“秋娘春色”等。双调一百零六字,上下阕各九句五仄韵。

(2)此夜中秋:指这个晚上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

(3)光影门前:形容月光如水,洒满庭院,照亮了门前的景物。光影,即光与影的交错,形容月光的明亮。

(4)披衣得坐:形容自己随意披上衣服,坐下来欣赏月亮。披衣,即脱下衣服。

(5)没鼓打皮:形容没有乐器演奏,没有音乐的声音,只有寂静的月色。没鼓,即没有锣鼓声。

(6)就中两个:其中有两个。就中,表示在这其中。

(7)鼻孔谁穿破:形容人无法呼吸,如同鼻孔被穿破了一样。穿破,即穿透、穿过。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节夜晚的词作。全词以“此夜中秋”开篇,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色与氛围。接着描述了自己在这个中秋之夜的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世间万物的感慨。最后以“鼻孔谁穿破”一句收尾,寓意深远。

这首词以“此夜中秋”作为开篇,直接点明了时间是中秋节。中秋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代表着团圆和丰收,因此作者选择这个时间节点来写词,意在表达自己在中秋之夜的孤独与寂寞。

“不向光影门前过”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寞。光影门前,即月光照耀下的庭院,象征着宁静而美好的环境。然而作者却选择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中秋之夜,暗示着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披衣得坐”则形象地描绘了作者随意披上衣服,坐下来欣赏月亮的情景。这既体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无佛众生我”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世间万物的感慨。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作者在这里借用了这个观念,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这句诗则是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的一种表现。没有鼓声的伴奏,没有音乐的陪伴,只有寂静的月色和自己的思绪。这种寂静的氛围让人感到宁静而深沉,也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还知么。”这里的“还知么”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他不仅知道音乐的存在,更懂得音乐背后的深意。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对于生命真谛的探索与追求。

“就中两个。鼻孔谁穿破”一句则是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他认为人生就像鼻孔一般,有时候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找到突破口。这句话既是对人生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的体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