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棘扪萝入洞中,拂尘剥藓识涪翁。
我缘直道来施右,君为清诗到石通。
定后寂寥无异议,危初萋菲竟何功。
投豺畀北言犹在,厄宋饥陈道不穷。
【注释】
石通洞:指石通寺的石笋,相传为涪翁手植。涪翁:指唐代诗人李贺(791-816)。石笋:即石笋,是一种生长在石灰岩层中,有节的柱状石质物。
扪萝:攀援。
拂尘:掸去尘埃。
施右:施惠于人。
君:指作者的朋友或友人。
定后:指石通寺建成后。
萋菲:香草,此处指石通寺的花草。
豺、畀北:古代传说中地名。比喻凶险之地。
厄宋:即厄梁,梁朝时,侯景之乱,宋武帝刘裕率军围困建康城。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中赞美了石通寺的幽静秀美,并称颂了作者的清高品格。全诗语言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联“披棘扪萝入洞中,拂尘剥藓识涪翁。”是写自己进入石通寺的情景。石通寺,坐落在四川省彭山县城西的岷江东岸。寺内有一石笋,高达十丈有余,形如剑锋直插江心,十分壮观。石笋旁的岩石上长满青苔,故又称“青壁”。这里,“披棘”和“扪萝”,都是攀援的意思;“入洞中”则是说进入石笋洞。这两句诗,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进入石通寺时所见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石笋的热爱之情。
颔联“我缘直道来施右,君为清诗到石通。”是说诗人因为喜爱石笋,所以常常来到石通寺游览;而朋友则因为喜欢诗歌,所以特地来到这里与诗人相会。这里的“施右”是施惠之意,暗含诗人常来石通寺的原因;“清诗”则是指优美的诗歌。这两句诗,既是对前句的回答,又进一步点明了石通寺的特点:它以优美的景色吸引着人们前来游览,同时也以优美的诗歌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颈联“定后寂寥无异议,危初萋菲竟何功。”是说石通寺建成后,虽然环境变得宁静清幽,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异议和纷扰;而石笋周围芳草萋萋,也并没有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这两句诗既赞美了石通寺的自然景观,又讽刺了那些贪官污吏和奸佞小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破坏自然环境,甚至制造谣言,挑起纷争。
尾联“投豺畀北言犹在,厄宋饥陈道不穷。”是说尽管有人曾投豺喂虎、投食给饥饿的野兽,但是这些坏事的言论仍然存在;而那些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业,却是永远不会穷尽的。这里的“投豺”、“畀北”都是指投靠奸臣一类的行为,而“厄宋饥陈”则是指帮助百姓解决饥饿问题。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诗人对奸佞小人的憎恶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为人民谋福利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通过对石通寺的描写,赞美了石通寺的美丽风光和清幽的环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贪官污吏和奸佞小人的不满情绪。全诗语言朴实自然,不事雕琢,但又不失其韵味和深度,是一首优秀的酬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