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杉木道,弛辔长涧东。
伤哉半菽子,复此巨浸攻。
沙石半川原,阡陌无遗踪。
室庐或仅存,釜甑久已空。
压溺馀鳏孤,悲号走哀恫。
赙恤岂不勤,丧养何能供。
我非肉食徒,自闭一亩宫。
箪瓢正可乐,禹稷安能同。
朅来一经行,歔欷涕无从。
所惭越尊俎,岂惮劳吾躬。
攀跻倦冢顶,永啸回凄风。
眷焉抚四海,失志嗟何穷。

【注释】

  1. 杉木长涧四首:这是作者自编的组诗,共四首。
  2. 我行:我行走。
  3. 弛辔:放松缰绳。
  4. 半菽子:指庄稼被淹死一半。
  5. 巨浸攻:淹没。
  6. 沙石:指泥沙和石头。
  7. 阡陌:田间小路。
  8. 室庐:房屋。
  9. 釜甑:炊具。
  10. 压溺:淹没、淹死。
  11. 鳏孤:失去双亲的孤儿。
  12. 哀恫:悲伤叹息。
  13. 赙恤:资助救济。
  14. 丧养:丧事料理。
  15. 肉食徒:指统治者。
  16. 一亩宫:隐居的地方。
  17. 箪瓢:古代用来盛食物的竹制或陶制的容器,这里代指生活用品。
  18. 禹稷: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圣王,这里比喻贤明的君主。
  19. 朅来:来到。
  20. 尊俎:祭祀用的酒器和食物,引申为宴飨。
  21. 越尊俎:超越一般宴享礼节,指施惠于民。
  22. 劳吾躬:劳累我的身心。
  23. 攀跻:攀登。
  24. 冢顶:坟墓。
  25. 眷焉:眷念。
  26. 失志嗟何穷:感叹自己抱负未伸。
    【赏析】
    这组诗写诗人在一次山洪之后,来到一个村落,看到村民流离失所,十分同情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全诗语言简练,感情真挚,富有民歌风味。
    “我行杉木道,弛辔长涧东。”开头两句写诗人走在杉木大道上,驰马向长涧东边而去的景象。“我行”说明诗人不是以游赏的心情而来,而是怀着关切民生疾苦的目的而来的。“弛辔”表明诗人在长涧中骑马缓行,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沿途的情况。“长涧”指山涧之长。“伤哉半菽子,复此巨浸攻。”诗人来到村落后,见村民们因洪水而家破人亡。“伤哉”是感叹词,表示惋惜之情。“半菽子”指庄稼被淹死了一半,“复此巨浸攻”即淹没之意。“室庐或仅存,釜甑久已空。”又写灾后的惨状,有的房屋只剩下了屋顶,炊具都不见了。“室庐”指房屋;“釜甑”指炊具。“压溺馀鳏孤”,意思是说,那些剩下的老人和孩子都遭受了水灾的折磨。“悲号走哀恫。”接着写灾民的痛苦,他们哭声震天,悲痛难言。“赙恤岂不勤,丧养何能供。”诗人不禁想到,赈济救济工作做得再辛苦,也不能满足灾民们的生活需要,因为救灾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我非肉食徒,自闭一亩宫。”诗人感慨地写道:“我不是当官的人,但我也要隐居到山林里去过清静的生活。”这里的“自闭”就是隐居的意思。“箪瓢正可乐,禹稷安能同。”最后诗人说,我虽然要隐退山林,但生活还是很快乐的,就像古代的圣贤一样。诗人在这里运用典故,以古喻今,表达了自己的志趣。“朅来一经行,歔欷涕无从。”“朅来”即来到之意;“经行”指经过;“歔欷”是叹息的声音。诗人来到灾区,看到眼前的惨相,不由得发出叹息之声。“所惭越尊俎,岂惮劳吾躬。”“所惭”即感到惭愧;“越尊俎”意为超越了一般的宴请;“惮”即害怕的意思。“岂惮”即难道不怕的意思。诗人说,尽管我感到很惭愧,但我并不害怕劳动,我要为灾区人民做一点事情。“攀跻倦冢顶,永啸回凄风。”“攀跻”是登高;“冢顶”即坟山之巅。诗人登到坟山顶上,望着远方凄凉的风景,发出了深沉的感慨。“眷焉抚四海,失志嗟何穷。”“眷焉”是依恋的样子;“失志”是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嗟”是叹词,表感叹。诗人说,我在山中眺望着广阔的天地,深感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是多么地渺茫,多么地令人伤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